“黃埔師生與北伐戰爭”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7月18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辦,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協辦的“黃埔師生與北伐戰爭”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包括兩岸專家學者、臺灣退役將領及相關人士在內的60余人共聚一堂,紀念北伐戰爭90周年,緬懷黃埔先烈豐功偉績,闡發北伐戰爭偉大意義,共同為弘揚黃埔精神、維護兩岸一中、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建言獻策。

會 場
開幕式上,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孫凌雁,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丁文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琪分別致辭。
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孫凌雁致辭
孫凌雁在致辭中說,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領導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作為北伐軍的骨干力量,黃埔軍校師生為驅逐帝國主義、打敗軍閥勢力、爭取北伐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新形勢下深化“黃埔師生與北伐戰爭”研究,重點是要系統總結黃埔師生在北伐戰爭中的歷史功績,深入分析北伐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深刻闡述黃埔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希望兩岸黃埔同學及各界人士攜手同心,大力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黃埔軍校同學會副秘書長方乃純主持開幕式
丁文貞在致辭中說,從北伐戰爭歷史可見,北伐戰爭的發動、進行與勝利,都離不開首次國共兩黨合作。沒有首次國共合作,就不會有北伐戰爭的偉大勝利。廣東是北伐軍的誓師出發地,也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是他領導民主革命運動的主要策源地,是黃埔軍校舊址所在地,在這里舉行“黃埔師生與北伐戰爭”研討會,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孫中山先生追求國家統一,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弘揚統一中國、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斗的黃埔精神,致力民族復興,有著特殊的意義。
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丁文貞致辭
楊琪在致辭中說,北伐戰爭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次由南向北發起并取得勝利的戰爭,是由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的廣東發起的,是一股高舉著“革命”和“統一”兩面大旗的時代南風。北伐戰爭的動力源泉是剛成立兩年多的“將帥搖籃”黃埔軍校,軍校前四期畢業的很多學生擔任了北伐各軍團營以下的指揮官,他們組成了北伐的開路先鋒和攻堅主力,使北伐軍的軍事和政治素質都得到了有力加強。很多黃埔同學為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在軍校時同窗學習,在戰場上并肩戰斗,鮮血流在一起,遺骸也葬在了一穴,完成了他們“決志于廣東統一之后,更努力于全國統一”的誓言,用生命鑄就了黃埔精神。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琪致辭
臺灣退役將軍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家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王曉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宇,華中師范大學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朱英,廣州社科院黃埔軍校研究中心研究員陳予歡分別做了主旨演講,總結了黃埔師生在北伐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探討了北伐戰爭成功原因,并就孫中山對黃埔軍校的影響、國共兩黨對北伐戰爭表述的異同等做了深入闡釋。
與會專家學者、嘉賓進行了深入研討、互動交流。在粵期間,還將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瞻仰北伐戰爭紀念碑,憑吊先烈,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