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丹
劉志丹(1903—1936),早年就讀于永寧山高等小學。1921年考入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曾任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受黨指派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秋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擔任中共陜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率一批干部到豫陜邊界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培養赤衛隊骨干。4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起義失敗后,于1929年春返回陜北,任中共陜北特委軍委書記,奉命打入陜北、陜甘邊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開展兵運工作,組織革命武裝力量,曾先后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1931年9月,閻紅彥、吳岱峰率中國工農紅軍晉西游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陜甘,劉志丹和謝子長按照陜甘省委的指示,與吳岱峰、閻紅彥一起將晉西游擊大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總隊,對外暫稱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劉志丹任副總指揮(后任總指揮),與謝子長率部轉戰陜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學習井岡山斗爭的經驗,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1933年9月任陜甘邊紅軍臨時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參謀長。11月后歷任紅26軍42師參謀長、師長,率部北上慶陽、合水,與地方武裝相互配合,開展游擊戰爭。1934年2月至4月,劉志丹指揮部隊九戰九捷,以劣勢兵力取得了西華池等戰斗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建立了陜甘邊工農民主政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同年5月任中共陜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后兼任軍政干部學校校長,與軍校政委習仲勛、常務副校長吳岱峰一起親自編寫《軍事教育大綱》《政治工作訓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劉志丹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5月,紅26軍、紅27軍會合后組成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劉志丹任總指揮,率紅26軍、紅27軍主力,以圍點打援、出敵不意、各個擊破的戰法,經兩個多月的機動作戰,攻克延長、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邊6座縣城,殲滅大量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二次“圍剿”。8月,在陜北、陜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劉志丹指揮紅軍主力,殲滅國民黨晉軍1個團,迫使晉軍主力撤回黃河東岸。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后,陜北、陜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長征之后的落腳點。9月,紅26軍、紅27軍與長征到達陜北的紅25軍會師,組成紅15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0月參與指揮勞山戰役。后在“左”傾路線統治時期的“肅反”中被逮捕,備受折磨,但他始終堅持原則。不久,中共中央到達陜北,毛澤東、周恩來等迅速糾正了陜甘蘇區黨內“肅反”的錯誤,劉志丹從而獲釋。此后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辦事處副主任、紅軍北路軍總指揮兼第28軍軍長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職。
劉志丹經常教育部隊顧全大局,絕對服從中共中央的領導和調遣。在他的影響下,陜北紅軍與中央紅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敵。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在晉西北迭克敵軍。4月14日在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1936年,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以志永久紀念。1940年,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縣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園,1943年陵園建成,將志丹靈柩運回志丹縣。4月19日起靈柩于子長縣,并召開了“公祭劉志丹烈士大會?!?月23日延安各界萬人舉行公祭大會,由西北局書記高崗主持,朱德、任弼時、秦邦憲、林伯渠等講了話,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贈送了白綢挽聯。24日,劉志丹烈士的靈柩在高崗、林伯渠、吳岱峰、邊區民政廳長劉景范(劉志丹之弟)、張秀山、康天明、王世泰、馬錫武、曹力如等護送下運回志丹縣,4月26日抵達縣城,當地群眾祭奠者絡驛不絕。5月2日.召開了萬人公祭大會,高崗介紹了志丹的生平事跡,林伯渠、張秀山等先后講話,爾后安葬于志丹陵園內。1947年胡宗南進攻邊區,陵園遭到嚴重破壞,1953年照原樣修復,1975年又進行了修葺,使陵園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