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
邱清泉(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原名青錢,字雨庵。漢族,浙江永嘉蒲州(今屬龍灣區)人。出生貧寒,1925年9月黃埔軍校二期工兵科畢業。1934年留學于德國柏林陸軍大學。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追贈)。1947年任國民黨整編第五軍軍長。邱清泉性格狂妄,作戰指揮風格大膽,別號“邱瘋子”。1948年春,參加圍攻魯西解放區,遭受沉重打擊。1948年參與淮海戰役,11月駐守徐州,12月棄城西逃,在河南東部徐州蕭縣被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包圍。隔年1月10日在陳官莊突圍不成,兵敗自殺。
中文名:邱清泉
別名:邱瘋子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永嘉縣蒲洲鄉中埠
出生日期:1902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49年1月10日
職業:軍人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二期生
信仰:三民主義
主要成就:1939年 獲昆侖關大捷
1943年1月 任第五軍軍長
1948年9月 晉升陸軍中將
1948年10月 任第二兵團司令官
1902年 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縣蒲洲鄉中埠(現為溫州市龍灣區蒲州鎮),原名青錢。
1908年 就讀基圣小學。
1910年 入縣城高等小學就讀,以第一名畢業(應為現溫州市鹿城區廣場路小學)。
1912年 “五.四”時發起并參加永嘉膺符區青年聯合救國會。
1916年 與同鄉黃氏夫人結婚。
1921年 以第二名畢業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學(現位于溫州市甌海區的溫州中學),畢業后擔任家庭教師并準備大學考試。
1922年 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系,校長為于右任先生。
1923年 生子國賢。
1924年 7月至廣州投考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工兵科。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第一次東征。
1924年 8月黃埔軍校第二期舉行學生入學典禮。
1925年 1月6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總隊、第三期入伍生第一營及教導第一團、第二團編為校軍,參與東征。
1925年 2月15日淡水之役。
1925年 3月13日棉湖之役。
1925年 4月1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以校軍教導團成立黨軍。
1925年 6月13日黨軍由潮汕回師廣州,驅走楊希閔滇軍、劉震寰桂軍。
1925年 9月6日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
1925年 9月28日國民政府下令第二次東征,任第一縱隊第一師工兵隊少尉排長兼任連黨代表。
1926年 1月,任改制過后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校入伍生工兵營第三連上尉連長,配屬第四軍第十二師張發奎部作戰。
1926年 8月18日,強渡汨羅江,指揮架橋。9月開掘地道圍攻武昌,武昌于10月10日克復。10月續向江西推進,于贛江架設木橋,供部隊渡江。11月7日攻克南昌。清泉賦聯:“壯志手中三尺劍,雄圖胸里十萬兵。”
1927年 1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兵大隊第一隊上尉連長。
1927年 5月,寧漢分裂,遭共黨關押于軍校禁閉室,十余天后逃往南京,又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特工人員關押,后以書信報告總司令后獲釋。6月,調為總司令部訓練處少校科員。11月,調為總司令隨從參謀。
1928年 4月,任第九軍第三師補充團第三營少校營長,駐南京棲霞山。
1928年 12月,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學生隊中校隊長。
1929年 2月,調任第二師直屬工兵營中校營長。
1929年 6月18日,與葉蕤君小姐結婚。
1930年 3月,第二師開拔洛陽參與中原大戰。10月,進駐潼關。
1930年 生子國渭。
1931年 4月,升任第十師第五十九團上校團長,駐江西南昌。
1931年 8月,赴漢口擔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政治訓練處訓練科上校科長。
1932年 兼任江西廬山軍官訓練團工兵組組長,講解碉堡戰法。
1933年 11月,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訓練處少將處長。
1934年 5月參加留德考試,名列九人中的第一名。7月前往德國柏林陸軍大學攻讀,先至工兵專門學校接受半年入伍訓練。
1935年 10月完成工兵學校專業訓練,進入德國陸軍大學。
1937年 5月畢業回國,并撰寫留德報告,建議現代化國防軍的建設。任教導總隊參謀長,參與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城陷,至次年2月方行逃出。
1938年 3月,任陸軍第二OO師少將副師長。5月,兼任突擊軍第一縱隊司令,以戰車營為主,編配工兵營、裝甲汽車隊、高射炮隊、摩拖搜索隊、戰車防御炮隊及步兵營,編入第一戰區司令部戰斗序列。10月,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
1939年 12月,率新編第二十二師參加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指揮的桂南戰役,血戰昆侖關。這次戰役共殲滅日軍5000余人,是國民黨正面戰場自武漢失守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1940年 5月任第五軍副軍長, 9月,任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參議。
1941年 3月任軍訓部第十六補充兵訓練處處長兼重慶第三警備區司令。
1942年 任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副主任。
1943年 1月任第五軍軍長。
1945年 冬,駐防昆明,下令鎮壓學生運動,造成“一二一”慘案。
1947年 10月任整編第五軍軍長,參與戡亂戰役。
1948年 9月22日,晉升陸軍中將. 10月,任第二兵團司令官。
1949年 1月10日,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與杜聿明一同在陳官莊突圍,后被解放軍沖散,在陣地上自殺殉職。時年47歲。1月19日,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上將,發褒揚令明令褒揚,并追贈武官最高榮譽獨立自由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