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生參加兩次東征和平定“楊、劉叛亂”的情況
廣東革命政府的第一次東征,是中國近代戰爭史上重要戰役之一,它對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北伐戰爭,以及國民革命軍的成立與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黃埔軍校校軍是這次戰役的主力軍之一,由于這支軍隊充分發揚黃埔精神,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不避艱險,不怕犧牲,紀律嚴明,與許崇智的粵軍相互配合,取得了這次決定廣東革命政府命運的勝利。這次勝利,在黃埔軍校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25年1月,盤踞在惠州、潮州、汕頭一帶的軍閥陳炯明所部,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洋軍閥段祺瑞的支持下,趁孫中山北上商定國事的機會,自命為“救粵軍總司令”,在汕頭召集軍事會議,以其7個軍6萬余人進攻革命根據地廣州,把防線布置到石龍、東莞附近,準備隨時由博羅、石龍、石灘一線向廣州進攻,妄圖摧毀革命政權。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廣東革命根據地尚不鞏固,革命政權的最大威脅即是來自這盤踞在廣東惠州、潮州、汕頭一帶的軍閥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支持下,為了打破陳炯明進攻廣州的反動企圖,鞏固基地,決定清除叛逆。當時的廣東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帥胡漢民,命令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粵軍許崇智部以及其他軍隊組成聯軍,分路反攻陳炯明。但東征作戰計劃及行動命令下達后,滇桂軍卻徘徊觀望,遲遲不動。
當時的形勢異常緊急。滇桂軍的觀望行為,激起了黃埔軍校師生與教導團官兵的極大義憤,遂向聯軍請求先出兵討陳之任務,但被聯軍會議否決。蔣介石又托代理大元帥胡漢民轉呈孫中山。孫中山在北上途中回電,準許軍校參戰,列入作戰序列。于是,軍校即組成由教導團官兵和在校師生參加的校軍,參加東征討陳作戰。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均隨軍出征。
東征軍分3路:右路軍為黃埔軍校校軍和粵軍,由校長蔣介石親自統率,周恩來、葉劍英和蘇聯顧問等具體領導指揮,有3000多人,任務是進攻淡水、海陸豐及潮汕;左路軍為滇軍,進攻河源、五華、興寧;中路軍為桂軍和一部分滇軍,進攻惠陽。黃埔軍校教導團官兵、學生軍組成的校軍,是東征的主力。
東征途中,黃埔軍校官兵師生紀律嚴明,軍裝整齊,衣領上系著紅領帶,精神抖擻向前行進。沿途兩旁的老百姓,熱情地送水,送煮雞蛋,送烤紅薯。官兵們喝碗水,就留下幾塊銅板,接受雞蛋、紅薯也一律付錢。路邊的土墻上貼著黃埔校軍的布告,很多老百姓在圍著看《安民告示》,上書:“我們既為救父老兄弟姊妹的痛苦才殺陳炯明,所以敢誠誠懇懇、明明白白向我們父老兄弟姊妹們宣告幾件重要的事:不強拉伕役,付價購物,不用軍用票,保障人民利益。三件請求:一、檢舉犯紀者,以便嚴懲;二、公買公賣;三、幫助本軍。父老兄弟們呀!我們因急著要追殺陳炯明,沒得余時和你們周旋,實在有些抱歉,異日凱旋而歸,定與你們攜手言歡,慰問你們,并切實設法救濟你們。天日在上,不敢自欺以欺我父老兄弟姊妹。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全體官佐士兵謹告。”
廣東連年戰禍,人民涂炭。東江人民遭受陳軍之蹂躪,恨軍隊甚于恨土匪。而校軍卻使東江人民耳目一新。校軍在東征《敬告士兵同志們》中寫到:“我們做軍人的,吃的飯,穿的衣,都不是我們自己做來的,都是人民給我們的。我們這次出發的時候,就應該千萬愛護人民,不可擾亂人民。如果我們擾亂人民,人民也就用我們打倒陳炯明的手段,同樣來打倒我們。”校軍秋毫無犯,不籌餉,不拉夫,不強占民房,深受人民愛戴。久經殘暴的民眾,見校軍義師,無不稱贊,都爭先恐后迎接。戰斗中校軍之運輸、給養、通訊、情報等都得到人民的幫助。
黃埔校軍隊伍中每個戰士背后的背包上,掛有“愛國家,愛人民,不貪財,不怕死”字樣的牌子。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骨干的右路軍向潮、汕地區進發。他們奮勇拼殺,在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的支援下,一路勢如破竹。2月1日,校軍與粵軍聯合行動,首先肅清廣九路的敵軍,隨后向淡水城疾進。2月2日午前8時,何應欽率領教導第一團乘船向沙角前進,接著直下虎門、東莞、石龍、樟木頭、塘頭廈、平湖、龍崗,迫臨淡水城。
淡水城是一個小城鎮,在今深圳市的東北不遠。東征時期的淡水城,四周筑有高6米、厚3米的石頭城墻,可以抵擋槍彈的射擊,并設有上、中、下3層槍眼,形成立體射擊火力網;城墻下是一道又寬又深的城壕,再外面是300多米寬的洼地,地勢開闊,一覽無遺。如果作個比喻的話,從空中鳥瞰城墻高立的淡水城,它的外形極似一個長方形的石頭匣子。據守城內的敵軍為熊略、林烈、翁輝騰的部隊,約有4000人。淡水城距離敵軍洪兆麟所部駐防的惠州,只有70華里的路程,陳炯明的副總指揮洪兆麟已急遣所部2000余人赴援淡水,援軍可朝發夕至。因此,黃埔校軍必須趕在援敵到達之前,速戰速決,攻下淡水。否則,勝負難料。
2月14日,校軍指揮部進到淡水城南門外的玉虛宮。在掃除淡水城的外圍之敵后,稍事準備,蔣介石下達了進攻淡水的命令。他命令軍校教導第一團擔任主攻,盡快由城墻的東南拐角處突破。這天,從拂曉一直打到下午6時,教導第一團和第二團從淡水城南3個方向對城內發起一次次猛烈進攻,無奈官兵們的槍彈均被那又高又厚的土城墻擋住。數量本來就不多的山炮炮彈,也無法對城墻造成根本性破壞。
當晚,蔣介石與周恩來、錢大鈞、蘇俄顧問加倫對部隊攻城受阻情況進行研究后,決定挑選200名奮勇隊員,不惜一切代價,在15日上午攻下淡水。這是聯軍東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塊硬骨頭,也是校軍東征以來接觸的第一場大的戰斗。
挑選奮勇隊員的消息傳達到教導第一、第二團,部隊立即沸騰起來,黃埔一期生陳明仁、關麟徵、左權、陳賡和杜聿明等紛紛要求參加。夜色中,戴著金絲近視眼鏡的何應欽團長騎著一匹矮馬,來到部隊,挑選奮勇隊員爬城。名稱上說是奮勇隊,其實也就是敢死隊,大家都避免提到那個字。8名擔任連黨代表的共產黨員、兩名國民黨員為奮勇隊官長,奮勇隊員由105名士兵組成。
2月15日7時整,澗井高地上,蘇聯炮兵顧問、原蘇軍炮兵師長夏斯特洛夫揮動著指揮旗,兩門山炮在他的指揮下,準時向淡水城的東南角開始轟擊。炮彈呼嘯著飛向城墻,守城敵軍官兵一部分被榴霰彈擊中,在城外高地上可眺望見有些敵軍官兵正混亂著四下躲藏。城墻很快被炸開一個缺口,隱蔽在城墻下的校軍官兵的步槍、機槍一齊開火,掩護奮勇隊挾梯攻城。奮勇隊員一躍而起,冒著濃濃的硝煙,沖向城根。
奮勇隊員利用云梯爬城。但還有許多官長和士兵涌在城根下,因為沒有足夠的云梯而不知所措。何應欽團長的蘇聯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和騎兵顧問尼庫林忽然從高坡上跑了下來,嘴中大聲叫喊著什么,但大家并沒有聽明白他們兩個人的意思。他們接近城墻豁口后,尼庫林蹲下身體,切列潘諾夫踩在他的肩膀上,做出了攀登城墻的姿勢。大家立即明白了:架人梯!左權把排里的士兵集合在一起,分作三列,搭人梯爬城。敵人憑險頑抗,城根下到處是奮勇隊員和雙方官兵的尸體。左權毫不猶豫地踩著士兵的肩膀,被一個又一個肩膀頂上了城頭。他個子矮小,卻很敏捷,挺槍舞刀,一登上城頭,便有用武之地,英勇殺敵,且戰且攻。
黃埔軍校教導團和學生軍英勇善戰。守城叛軍見黃埔校軍銳不可當,城下愈攻愈猛,被迫退避街巷。這時,城門被打開,教導第二團也乘勢沖進城里,與教導第一團匯合一處,聚殲殘敵。此戰共俘虜敵軍1000多名,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10多挺。淡水城于午前攻克,守敵只有300余名僥幸逃命。
黃埔校軍在淡水之戰中犧牲10人,受傷40多人。教導第一團的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親眼見到黃埔軍校官兵師生的舍身精神,稱贊說:“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的尉級軍官絕大多數都表現很好。”
淡水之戰造就了許多英雄,同時也出現了臨陣退卻、貪生怕死之徒。第二團第七連連長孫良在前線激戰時,帶兵逃跑,后被軍法處置,執行槍決。教導第二團團長王柏齡在率部防守淡水城內、城外高地時,不僅沒有組織有效的反擊,而且臨陣脫逃。在戰后被撤去教導第二團團長職務。
攻下淡水之后,教導第一團集合在城西北邊一片高地里,派出警戒,注視著惠州方面敵人的動靜。敵軍洪兆麟部聞淡水危急,急調惠州、博羅方面部隊星夜馳援,向淡水猛攻。校軍以1個營守城,其余全部在城外與敵軍作戰。下午4時左右,敵人的增援部隊便與教導第一團接上了火。第二團團長王柏齡不在陣地上,各營、連便自動展開,與敵軍對射。東征軍粵軍第七旅經不住敵人的逼攻,逃跑的唯恐落在了后面,一片混亂。敵軍洪兆麟的部隊是以“三板斧”出名的,他用兵總是集中精銳力量,以連續3次的猛烈沖鋒把對方沖垮。這時,離城四、五華里的山地上,敵兵像潮水一樣,奔騰洶涌地搶奪山頭。何應欽命令本團第二營長劉峙率全營反攻。時值黃昏,暮云橫山,戰塵蔽空,士兵們的槍都上了刺刀,猛撲向敵陣。愚蠢的敵人以為這支部隊是城里敗退下來的友軍,抱著槍等友軍靠攏,待看清槍上白晃晃的刺刀指向他們時,為時已晚,嚇得調頭就跑。由于校軍英勇善戰,敵軍在一處亂了陣腳后,只好全線后撤,向惠州方向退卻。黃埔校軍和粵軍第二師乘勢進行反擊。
左翼軍與中路軍在右翼軍攻克淡水后,仍遲遲未動,右翼軍決心孤軍乘勝向洪軍猛攻。洪軍由淡水敗退后,集結于平山墟、白芒花整補。右翼軍一鼓作氣,拿下白芒花與平山墟,隨后又直下海豐。右翼軍進占海豐后,得悉洪軍向潮汕方向潰逃,軍心紊亂,士氣頹喪,黃埔校軍和粵軍一部不待休整,乘勝攻克陸豐、汕頭、潮安等地,擊潰敵軍洪兆麟、葉舉兩部。至此,右翼軍在第一次東征中的原定戰略任務全部完成。
2月27日,東征軍抵達海豐城。這座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軍閥陳炯明的家鄉。海豐城商民百姓們,不等東征軍進城,就豎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犁頭旗子。飽受風、潮、水、旱災害之苦的種田百姓,早就想打倒陳炯明,建立農民自己的天下,以結束海豐“縣長多如狗,司令滿街走”的陳氏小王朝。
黃埔校軍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擁護,士氣更加旺盛,揮師直下新田、黃塘、曲河、棉湖、揭陽,隨即進駐潮州。
這時,左路、中路的滇桂軍在石龍停止了前進,按兵不動,與右路軍烽鼓相望,卻引兵不發,還暗中與陳炯明、林虎、洪兆麟信使聯絡,致使林虎能率兵1.5萬余人轉向揭陽,截擊右路軍之線的后方交通,然后又進逼潮汕,妄圖借陳炯明的叛軍消滅黃埔校軍。楊希閔還有意將所部后撤,給進犯棉湖的敵軍林虎、劉志陸部讓路,使敵軍從容集結其主力2萬余人。他們從興寧、五華一帶企圖抄襲黃埔校軍的后路,想一舉將黃埔校軍消滅于揭陽、潮汕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右翼軍決定回師向西,先殲滅林虎之敵軍。校軍以教導第一團向棉湖前進,教導第二團向鯉湖前進。
3月中上旬,校軍教導第一團到達棉湖地區后,很快與10倍優勢之敵接火。由于兵力眾寡懸殊,校軍的作戰打的非常艱苦。教一團全體官兵人人英勇頑強,與敵激戰甚烈,傷亡極大。直至粵軍第七旅趕到加入戰斗,戰局方漸趨于穩定。隨即校軍教一團進占棉湖,教二團占領池尾,粵軍第7旅進至桐坑、狗埡等地,伺機攻擊敵軍。
3月13日凌晨,薄霧中的山嶺上人群涌動。7時半,校軍教導第一團在距離河順約20公里的曾塘村與叛軍王定華等部6000余眾交火。敵人已占據東端高地,他們倚仗人數10倍于校軍的優勢,以大部分兵力向校軍包圍過來。兩軍相距不過200米,戰斗空前激烈。校軍教一團第一營、第三營為第一線,第二營和特種部隊為預備隊,戰線延長到數里之長,曾塘村出現了裂隙,敵軍乘機向教一團的指揮部撲來。何應欽團長急令第二營營長劉峙率領第六連官兵用刺刀向敵人發起沖鋒。
敵人勢眾,校軍的許多士兵被槍彈擊中,倒在水田里,擺在陣地上的6門炮都啞了火。蔣介石站在何應欽的團指揮所,質問炮兵連長陳誠:“為什么炮都打不響了?能不能再試一試?”陳誠急得滿頭是汗,忙跪下一條腿去調整炮位,裝上炮彈后,親自拉火,這一炮出乎意外地打響了,炮彈正落在敵陣里。接著又有幾炮炸響在曾塘村的敵群里,10多個敵人當場被炸翻。已是精疲力竭的校軍官兵振奮起精神,向前猛撲,將敵人趕出曾塘村。劉峙營長率第六連占據曾塘村后,立即布防,準備迎擊敵人的反撲。11時30分,敵人增援反攻,數百名敵軍從東南方向對校軍猛烈夾擊,校軍官兵用排槍射擊,以發揮整體威力。但是,陣地上的傷亡越來越大。
正在這時,35歲的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率領著自己身邊的人員投入戰斗。這位中等身材、體格健壯的指揮官,原名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1924年10月,他到廣州后,擔任大元帥府的首席軍事顧問。他善于對整個戰爭和每一個戰役,用數學方法進行計算,在權衡利弊之后,才決定攻守進退。據軍事顧問們說,這次東征的進軍時間和進程,與他的初步計劃只差兩三天。在東征中,兩個團只有何應欽團長有一匹供坐騎的矮馬,其余團長和高級軍官坐轎子。加倫和所有的蘇聯軍事顧問們像士兵一樣步行,在最危險的時候,他作為一名將軍卻站在士兵的行列里,冒著密集的槍彈帶頭沖鋒。蘇聯紅軍不畏艱險和犧牲的精神在這些顧問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校軍教導第一團在棉湖戰役中與10倍于己的精銳敵軍相遇,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以一當十,抗擊敵軍的進攻。全團損失慘重,傷亡半數以上,9個連長有6個陣亡,3個負傷,副連長、排長傷亡最多。如第三營,營黨代表、副營長犧牲,3個連長2死1傷,9個排長7死1傷,士兵共385人,戰后僅剩110人。活下來的人在戰斗結束時又饑又渴,連站立的力氣都沒有了。和順村戰斗,教一團第一、第二營死傷枕藉。何應欽率30多人的衛隊和1挺重機槍與加倫將軍一道督兵奮戰,白刃相接,殺聲震天,敵人驚懼。這時,教二團官兵行至鯉湖,聞和順方向有炮聲,遂不待命令,兼程馳援。趕到戰斗地點后,教二團在敵人側后方進行猛烈襲擊,直撲敵軍司令部,策應了教一團,敵軍全線崩潰,于黃昏時分向興寧、五華敗退。為了號召校軍官兵鼓起勇氣窮追敵人,加倫將軍用洪亮的聲音向隊伍演說,振臂高呼:“教導第一團萬歲!”校軍和粵軍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振奮精神,乘夜向興寧、五華方向追擊。
棉湖之戰,黃埔校軍以3000兵力戰勝敵軍林虎部2萬勁旅。此役,打死打傷敵人900多人,擊斃敵旅長張化如,俘虜敵團長黃濟中,俘虜敵營、連、排長60多人,繳槍1600余支。這是民國建立以來第一次以少勝多的大捷。此役是東征中一次決定性的戰斗,奠定了東征勝利的基礎,扭轉了整個戰局。
3月15日,東征軍行至河波鎮,下午5時集合隊伍,進行作戰階段總結。蔣介石、廖仲愷、加倫將軍都高度評價了棉湖戰役。加倫將軍說:“俄國同志親眼看見教導第一團勇敢戰斗,在俄國紅軍中極好的部隊才每能見著如此成績。”“昨天棉湖一戰的成績,不獨在中國所少見,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由此我可以告訴我們國內的同志,中國革命可以成功,一定可以勝利,因為教導第一團能如此奮斗。”說完話,他當場解下佩劍,贈給何應欽團長。廖仲愷代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慰勞和犒賞部隊,每個團獎勵1000元錢。
東征軍取得棉湖大捷后,再攻興寧、五華。五華、興寧為陳炯明敵軍的重要根據地,林虎率部企圖聚眾固守。黃埔校軍和粵軍決心除掉敵人這一根據地,對五華、興寧發起強攻。因敵眾多,校軍采取迂回攻擊,從小路夜襲五華。五華之敵軍倉促應戰,不久,向東敗退。五華城為校軍所占。校軍命令教一團為該城警備,教二團與粵軍一部攻擊興寧,激戰數小時,興寧被克。在東征軍連克數城的威懾下,水口、梅縣方面之敵軍不敢戀戰,全部退至梅江以西。惠州守敵見大勢已去,遂向東征軍聯系投降事宜。
至此,東征軍之右翼校軍與粵軍征戰近兩個月,解放了潮、汕,把軍閥陳炯明的王牌軍洪兆麟部6萬余眾打得落花流水,將其擊潰并逐出廣東。敵軍首領林虎、王德慶、劉志陸幾乎被抓獲,倉皇逃出廣東省境。陳炯明于2月26日由汕尾逃往香港。不到兩個月,東征軍就蕩平了東江,掃平了潮、梅地區。
第一次東征,是國民黨黨軍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時期。校軍當時面臨的形勢嚴重,所以東征只能勝利,不能失敗。如果失敗了不但威信掃地,生存亦成問題,以后的發展更無從談起。校軍第一次出戰,初露鋒芒,打出了軍威,極大地提高了黃埔軍校與校軍的威信。從此,以校軍為代表的國民黨黨軍從小到大,自成系統,成為一支對廣東局面有著決定作用的武裝力量,促進廣東各系軍事力量團結在國民黨的旗幟下。
第一次東征,驅逐了盤踞東江流域的叛軍陳炯明,平定了東江,穩定了廣東局勢,為以后平定楊、劉叛亂及第二次東征與南征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一勝利,連同孫中山歷次的東征討賊、平定商團叛亂、第二次東征與南征等,統一與鞏固了兩廣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這次勝利,也極大地打擊了因孫中山北上與逝世一度囂張的廣州革命政府內部與外部的反動氣焰,對廣東各軍閥起到了聞風喪膽的心理威懾作用,堅定與鼓舞了廣東與全國人民繼承孫中山的革命精神與革命事業的信心與決心。
第一次東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政治工作制度實施于軍事工作與戰斗的戰役。這次勝利,充分證明了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在以后的北伐戰爭、國民革命以及整個中國革命中的作用以此奠定了基礎,并建立了政治工作的威信。這對中國共產黨創建新型的人民軍隊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黃埔校軍在第一次東征后,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中國人民面前。
第一次東征取得勝利,黃埔軍校師生、官兵和所有革命軍歡欣鼓舞。就在這時,中國政壇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這就是孫中山先生逝世。
還在第一次東征出發前夕,孫中山正在因北京政變而進行南北和平統一活動。北洋政府由段祺瑞出面維持局面,自稱“臨時執政”,主張“換湯不換藥”,仍由軍閥執掌專制政權,繼續維持反動統治。他把孫中山請到北京,是看作南方軍閥的代理人。而共產黨支持孫中山號召和平統一,是希望孫中山利用他的影響,把南北兩方面的進步勢力團結起來,瓦解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孫中山到北京后,卻遭到了冷遇,他的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被段祺瑞一伙軍閥束之高閣。孫中山本來有相當嚴重的肝病,到北京后因勞累過度,加之受了刺激,因而病勢加重,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
孫中山先生的病逝,在南方革命政府內部出現了“誰繼承孫中山”的問題,當時大元帥府仍然存在,誰也不敢自命為繼承人,也提不出一個合適人選,于是只能由秘書長胡漢民代理。胡是國民黨右派,同共產黨不打交道,與廖仲愷等國民黨左派也貌合神離。加上蔣介石也對“大元帥”的職位垂涎三尺,于是國民黨內部出現重重矛盾。各派軍閥出于權欲,趁機割據。廣東一個省,一下子就出現了10多路司令,如駐在東關的劉震寰,西關的廖行超,北江的趙成梁,石龍的曾萬鐘、楊池生、楊如軒,還有人數眾多、控制廣州市中心區,號稱“3萬雄兵”的總司令楊希閔,等等。其中以楊希閔、劉震寰兩支勢力最大,他們心懷叵測,又與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暗中勾結,陰謀策劃發動軍事叛亂,圖謀顛覆廣州革命政府,吞并東征果實,控制廣州局勢。楊希閔、劉震寰以為發難機會已到,準備西聯云南唐繼堯,北聯軍閥段祺瑞,圖謀割據廣東。楊希閔自稱滇桂聯軍總司令,調兵遣將,首先在廣州宣布戒嚴,阻撓東征軍右路軍回師廣州,挑起了一場針對革命軍的不義之戰。
廣州形勢突然間異常緊張。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廖仲愷等人的堅決主張下,廣東革命政府命令黃埔校軍等東征軍迅速回師廣州,討伐楊希閔、劉震寰部。
從兵力對比看,平叛的革命軍占有絕對優勢。廣州參加叛亂的滇、桂聯軍部隊大約有2.5萬人。而在革命軍方面,參加平叛的有譚延闿、程潛、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等將軍的部隊和黃埔校軍,總計有4.7萬余人。這時,周圍的政治軍事環境也有利于革命軍。在潮汕方面,地方軍閥陳炯明部洪兆麟師4000人已退向福建,林虎部6000人敗兵退縮到梅江以西,短期內都暫時無力反撲;南寧方面,范石生部與李宗仁部匯合后約1萬余人,擋住了唐繼堯進攻廣州的去路;粵西方面,鄧本殷部7000余人一直保持中立。
5月21日,黃埔校軍官兵、師生冒著酷暑,奉命兼程回師廣州,平定劉、楊叛亂。
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多是一些煙兵賭將,軍官比士兵多,煙槍比步槍多,步槍比子彈多。無論官兵,每人都有兩支槍,一支是步槍或手槍,一支是鴉片煙槍。這些部隊的官兵雖然在平時散漫,但打起仗來還能抵擋一陣子,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戰場經驗多,火線上沉著。他們在陣地上一邊打仗,一邊抽鴉片煙,能在槍林彈雨中沉著地抽煙,煙抽足了,過癮了,就能玩命沖鋒。黃埔校軍當初不知當面敵軍的這個特點,猛打猛沖,在瘦狗嶺和白云山一帶激戰,但收獲不大。打了一天硬仗,戰局仍處于膠著狀態。
第二天,黃埔上游獵德炮臺,由代總隊長張治中率領的黃埔校軍2000多人組成的突擊總隊,準備從這里強渡珠江。珠江里停著年久失修的飛鷹軍艦,雖然機器發動不起來,可艦上的炮還能使用,于是決定利用軍艦上的大炮開炮助威。
黃埔校軍的官兵們沖殺向對岸,直殺得當面之敵人仰馬翻。飛鷹軍艦上的炮發揮了重要作用。艦上的炮既老又舊,雖然能打響,但射程不遠。有一發炮彈落在廣九路車站的敵軍司令部。那個號稱“滇桂聯軍總司令”的楊希閔,正與他的同黨、大軍閥趙成梁一同吃飯。炮彈剛好落在離飯桌很近的地方,趙成梁被炸掉了半截,當場死亡,楊希閔僥幸沒有中彈,但也嚇得夠嗆,再加上前線接連告急,于是匆匆收場,把趙成梁的尸體搬回廣州市內。楊希閔一到市內,便成了孤家寡人,狐群狗黨們見他在前面吃了敗仗,一個個都滑腳早溜了。楊希閔見大勢已去,只好丟盔棄甲帶著幾個親信逃進了沙面租借地,在廣東的滇軍至此全軍覆滅。桂軍劉震寰原來也有4000兵力,滇軍潰敗后,他率部退到西村,黃埔校軍已在這里等著他了。桂軍還未喘過氣來,就遭到一陣猛打,結果全部繳械投降,劉震寰狡猾得像只狐貍,一看形勢不對,早已作了準備,化裝逃出廣州。
革命軍于6月15日克復廣州。在廣州工人和各地農民的支援下,迅速平息了楊、劉叛亂,使革命政府轉危為安。
消滅滇桂軍楊、劉叛亂的戰斗結束后,為了收容俘虜,安定市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革命軍在黃埔軍校和教導團中抽調了一部分骨干,組成全副武裝的宣傳隊。這個宣傳隊,大部分是共產黨員,少數是青年軍官中的積極分子,由共產黨員李之龍為隊長,左權等是這個隊的成員,他們統一穿黃咔嘰軍服,俄式軍帽,穿皮鞋,扎綁腿,步伐整齊地進入廣州市,維持社會治安。具體任務是:安定民心,防匪防盜,驅逐散兵游勇,穩定社會秩序。他們走上街頭,受到市民們的熱烈歡迎。
平定楊、劉叛亂后,在中國共產黨提議下,廣東革命根據地原稱為“大元帥府”的革命政府于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周恩來擔任第1軍的政治部主任。隨后,又將湘、滇、粵、閩各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第3、第4、第5軍。程潛領導的攻鄂軍與豫軍、贛軍等部也先后奉調回廣東。
當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討伐楊、劉叛亂時,粵東的軍閥陳炯明又死灰復燃,乘機重新占據梅縣、潮汕、惠州等地乃至整個東江地區,而盤踞在廣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部也配合陳炯明的進攻,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方軍閥的支持下,分左、中、右、側4路,形成對廣州的夾擊之勢,企圖推翻國民政府。
為了徹底消滅廣東境內反動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鞏固革命根據地,廣東革命政府于1925年10月初舉行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蔣介石任東征軍總指揮,汪精衛任東征軍黨代表,周恩來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第一軍黨代表。在此之前,廣州革命政府將所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部隊和部分粵軍編入第一軍。東征軍組織3個縱隊,3萬多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為第一縱隊,擔任右翼,縱隊長何應欽;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為第二縱隊,擔任中路,縱隊長李濟深;攻鄂軍和豫、贛、潮梅各軍(不久,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為第三縱隊,擔任左翼,縱隊長程潛。
出征前,周恩來親自組織東征軍政治部宣傳隊總隊,宣傳廣州革命政府的政策以及此次東征的意義,發動民眾支援東征。東征軍全體軍官人手一冊《重征東江訓誡》,主要內容有:“軍人最后目的,是在于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革命軍此次出征的口號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并提出“十不怕”:“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痛,不怕熱,不怕饑,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
10月1日起,東征軍陸續出發,出廣州,向博羅、惠州前進。10日,第一縱隊到達博羅、惠陽地區。與此同時,第二縱隊也進抵官橋、永湖一帶,第三縱隊到達博羅附近。
惠州戰斗,是第二次東征整個戰役中的硬仗。惠州分東、西兩城,高大堅固,號稱東江天險。東城外有一條8米寬、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面環水,一面壕溝。西門面臨西湖,只有一條窄路通到城腳,窄路的兩邊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門地形比西門好一點,但也要通過北門橋,由橋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墻外側都以大石塊砌成,城門上設有了望塔。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塞,在過去歷次戰爭中,從未被攻破過。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繞過惠州城,直奔潮汕。當時駐守惠州的楊坤如部曾表示歸順革命政府,但當陳炯明重占東江后又反叛,并修筑防御工事,加緊備戰,將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為平地,砍光城墻附近的樹木,布滿竹柵等障礙物,城墻上備足石灰包,架起機槍。晚上,點燃火把,照亮城外。
東征軍于10月13日到達惠州城郊飛鵝嶺山腳下,集結待命。蔣介石親至飛鵝嶺炮兵陣地指揮炮兵射擊。東征軍的野炮、山炮、機槍向選定的目標射擊,槍炮聲密集,如過年的鞭炮連成一片。有的部隊已經展開攻擊戰,有的部隊組織連長以上軍官到飛鵝嶺觀戰。
先發起攻擊的第一軍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門和西門。戰斗前夕,第一軍專門組織了敢死隊,第三師各團各選士兵150名,第二師第四團挑選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鋒隊隊員每名犒賞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頭等獎洋一百元”(《挑選先鋒隊攻克惠州城令》)。激戰中,攻城部隊傷亡慘重。“十三日令總攻擊,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敵以機關槍掃射,先鋒迫城者死傷枕藉,第四團長劉堯宸中將,竟中彈亡,士兵抱痛愈奮。十四日,炮向北門及左右側防御機關猛烈射擊,掩護沖鋒者前進,眾乘勢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后繼,而飛鵝嶺縱隊同時夾攻。敵勢不支,紛紛東遁,而海豐、陸豐、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沖,次第悉平……古所稱天險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余。昔何其難,今何其易歟?”(《黃埔東江烈士墓碑》)
10月14日下午4時,東征軍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戰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中的一次關鍵戰役,在整個東征戰役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東征軍奪取惠州后,乘勝前進。右路軍于10月下旬攻占海豐、陸豐,31日克復興寧,11月初收復潮、汕。中路軍于10月下旬攻占紫金,28日占領五華,11月初進至揭陽,克復饒平。左路軍于10月23日攻占河源、老隆,11月上旬攻取梅縣,11月初克復大浦,肅清敵人。
東征軍勢如破竹,敵軍節節潰退。第三縱隊縱隊長程潛回到梅縣,在縣女子中學禮堂召集連長以上軍官講話,總結此次作戰的經驗,他說:“作為一個指揮官應該懂得天時、地利、人和,否則,他就沒有資格帶兵打仗。比如春天漲水季節,東江水面寬,水又深,沒有船只是不能渡江的;冬天是枯水季節,江面窄,水又淺,就可以徒涉了,這就叫‘天時’。春天水漲到岸邊,利用北岸作為防御陣地,這是天然陣地;冬天水退了,應用沙灘接近江面的地形構筑防御工事,用火力封鎖江面,敵人要想徒涉過江,就要付出代價,這就叫‘地利’。東江的民眾痛恨逆軍,我們是革命軍,遵守紀律,一不擾民,二不拉夫,買賣公平,軍民合作,這就叫‘人和’。我們面前的敵人就不懂得這個道理。”程潛這種及時總結作戰經驗,現地論說戰法的講演,對剛從軍校畢業的黃埔生從此走上軍事指揮官位置后的指揮藝術影響甚大。
11月6日,東征軍總指揮部抵達汕頭,第二次東征大功告成。至此,革命軍行程300多公里,共消滅敵軍1.2萬余人,俘虜6000余人,繳獲各種槍械8000多支,收復了全部東江和潮汕地區。陳炯明從此一蹶不振,蟄居香港,1933年9月病死。
第二次東征之役后,東征軍又回師助剿南路軍閥鄧本殷。革命軍渡海作戰,消滅殘敵于海南島。至此,廣東全省獲得完全統一,為北伐奠定了基礎。
革命軍在第二次東征中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是役死事同學58人,士兵178人”。在惠州追悼陣亡將士大會上,周恩來發表重要演說詞:“今天是我們很悲痛的日子,我們的悲痛拿什么來安慰?我們只有努力繼續已死同志未做的工作,不是我們最后的成功。諸位同志,我們知道今年春間,用了兩個團的兵力把淡水、棉湖、興寧攻下,成了很好的榮譽。我們……要把全中國的軍隊都要化為革命軍。”持槍站立在操場上的東征軍官兵向天空鳴槍,為犧牲的烈士致哀。(1925年10月23日《廣州民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