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新型軍事學校與中舊式軍校的區別
中國早期軍校,大約源于原始社會晚期。如,夏商西周的校、庠、辟雍、瞽宗、國學、鄉學,春秋戰國的私學,隋唐的武舉,宋元明和清前期的武學。統治階級派遣官吏、教師管理軍校,著重培養自己的子弟。教學內容多以適應冷兵器作戰為主,教材有《武經七書》等,教育場所為數不多、規模也不大。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50年的晚晴時期,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入,較為先進的近代槍炮、艦船使用于作戰中,由此帶來了中國軍校的迅猛發展。這一時期開辦的軍校主要有:福建馬尾船政學堂(1867)、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1874)、天津電報學堂(1880)、天津北洋醫學堂(1881)、天津北洋武備學堂(1885)、廣東黃埔魚雷學堂(1886)、山東威海水師學堂(1889)、旅順口魚雷學堂(1890)、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890)、煙臺海軍學堂(1894)等,主要培養適應槍炮戰和海戰的軍事人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為救亡圖存,全國興起編練新軍熱潮,軍校突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競相開辦。著名的如袁世凱主持編練新軍的天津武備學堂、張之洞主辦的江南陸軍學堂等。各省為培養地方勢力,先后建立“武備學堂”或“講武堂”;一些地方軍閥為擴充軍事實力,成立臨時軍校性質的“學兵隊”。1897年、1898年間,浙江、貴州、陜西、安徽、山西等省先后開辦武備學堂。1901年,清廷廢除武科考試,開始重用軍事學堂畢業生,這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制度的重大轉折。1904年,清廷頒布《陸軍學堂辦法》,江蘇、綏遠、四川、福建、江西、廣東、甘肅、湖南、河南等省也陸續開辦武備學堂。這一時期,各種類型的軍事學堂也紛紛登場,如行營將弁學堂(1902)、北洋陸軍速成學堂(1903)、陸軍憲兵學堂(1906)、北洋陸軍講武堂(1906)、陸軍貴胄學堂(1906)、京師陸軍小學堂(1906)、東三省講武堂(1907)、云南陸軍講武堂(1907),等等。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廢除了清朝末年的軍事教育體系。北洋政府準許各地相繼開辦陸軍預備學校、陸軍軍士學校,以解決辛亥革命后軍事教育上的接續問題,使得大批閑散軍事人才得以利用,為國家儲備了軍事教育人才。特別是陸軍預備學校,不僅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準備了大批生源,并且完成了民國陸軍三級教育(小學、中學、大學)中的基礎教育,與后來的陸軍軍官學校形成了連續一貫的軍事教育體系。1912年,陸軍部主辦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學,這是北洋政府時期全國規模最大的軍事學校。相隔12年后創辦黃埔軍校時,80%的軍事教官來自保定軍校。保定軍校在1923年8月第9期學生畢業時宣告停辦,此時黃埔軍校正在籌辦中,距開學相差10個月。本文所言“中國舊式軍校”,指的主要就是包括保定軍校在內的上溯至晚晴時期的各種軍校。清政府辦的軍校和民國初年各地方政府辦的軍校,從形式上看像是新式軍校,有的還名曰訓練“新軍”,但其辦校宗旨是為清政府或為軍閥政府服務,從本質上仍屬舊式軍校。
黃埔軍校是一所完全新型的軍事學校,擯棄了以往舊軍隊制度上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軍路線,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開創了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與以往舊式軍校相比,黃埔軍校在辦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許多不同之處。比較直觀的諸如:采用新式武器,引進西方新式教育訓練;教學結構比較完備;由國共兩黨共同創辦,并聘請蘇聯教官,等等。這些無疑都是區別舊式軍校的特點,但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為革命目標而創辦軍校
建立中國革命軍隊的正規學校,是國共兩黨的初衷,它的革命性在于使學生“不僅知道槍應該怎么放,而且知道槍要向什么人放”,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武裝學生。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明確指出:“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員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軍隊之能不能夠革命,是在乎各位將士之有沒有革命志氣,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總不能發揚革命事業。”創辦軍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危亡”,建設“國民革命的軍事訓練機關”。
黃埔軍校以孫中山“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教學大綱規定教育目標和目的,是“使學生徹底了解本黨、總理學說與三民主義之根本原理,了解本黨黨部組織與對于農工運動之態度”,懂得“只有藉政治工作闡明本黨的學說和主義,養成士兵確定的革命觀念,方可保證軍隊統一與為主義奮勇作戰的革命精神”。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當兵、為什么要打仗的道理,就能克服雇傭軍隊的思想。如1926年9月《軍人周報》第5期發表軍校學生撰寫的《革命軍人的精神》文中所講:升官發財不是我們的目的,拿薪餉糊口不是我們當兵的原因。我們做革命軍人要有五種精神:一是愛國,二是愛民,三是服從黨令,四是為主義而犧牲,五是服從國家命令而不服從私人命令。有了這五種精神,就算是一個合格的革命軍人。
黃埔軍校初創時經費不足,武器簡陋,生活艱苦,仍成為青年所向往的革命搖籃。當時青年們有一句口號,就是“到黃埔去”!黃埔軍校的教育訓練,在前幾期因時間急、任務緊,僅有“三五個月的稍息立正”,但作為革命的軍官培訓基地,教育效果顯然與舊式軍校有很大區別。李宗仁說:“黃埔軍校每期訓練時間雖不過數月,實際上只是一些軍士教育,距軍官教育相差尚遠,然全軍受革命風氣的熏陶,頗有朝氣,尚可作戰。”這種朝氣是舊式軍校不具有的,奧妙就在于師生樹立了革命目標,其士氣與戰斗力是舊式軍校所無法比擬的。
(2)由政黨創辦真正屬于革命黨的軍校
黃埔軍校由革命黨創辦,與舊式軍校有本質不同。舊式軍校主要由清政府或地方軍閥創辦,用來維護封建統治或者個人利益。黃埔軍校則是由當時的革命進步團體——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創辦,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革命。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是一所為創建真正屬于革命黨的軍隊之學校。
孫中山以往領導的武裝起義,或是通過“聯絡會黨”,由各會黨首領先后舉兵,然后得以群眾響應;或是在新軍中注入革命知識分子,使新軍傾向于革命黨,為革命黨所用。但無論是會黨還是新軍,他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軍隊,并不真正屬于革命黨人。民國初年的中國軍隊,各有地盤,各為其主,互不統屬,多數軍隊是軍閥控制的。個別軍隊雖受孫中山指揮,但未經政治改造,不能稱之為真正革命軍。誠如孫中山所說:“所用的軍隊,沒有一種是和革命黨的奮斗相同的”,“我們的革命,只有革命黨人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 孫中山為建立革命軍改造國家,以國民黨名義開辦黃埔軍校,以造就革命軍為目標,學習蘇聯建軍經驗,聘請蘇聯軍事顧問,設置政治工作機構和政治教育課程,創新了中國政黨辦學校、辦軍校的先河,提供了成功范例,揭開了中國軍事教育史新篇章。
(3)建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
黃埔軍校由國民黨主辦,凡入校者須參加國民黨組織。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與軍校黨代表廖仲愷同為軍校最高領導人。軍校創建時,孫中山認識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仿效蘇聯紅軍建制,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任命廖仲愷為國民黨駐軍校的黨代表,任命戴季陶為政治部主任,共產黨人張申府為副主任。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設黨代表和政治部,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制度,是中國軍隊建設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黨代表作為國民黨在軍隊中的代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監督行政工作。對軍隊有監察領導的權力,參加部隊管理,向部隊灌輸國民革命精神,并承擔保證完成訓練及一切戰斗任務的責任。軍事首長的一切命令,必須有黨代表簽署方能有效。政治部是國民黨在軍隊中的政治領導機關,是軍事首長和黨代表對部隊進行政治教育的自理機關。職責“是負擔政治教育及在學生與人民群眾中發展國民革命的意識之唯一機關。政治部對黨及黨代表負責,黨代表命令并指導政治部,務使嚴重的軍隊紀律在正確的政治認識和指導之下,以鞏固戰斗力之基礎,使部隊成為嚴密的組織”。校軍屬下團隊之黨代表,也由政治部管理。根據國共合作和孫中山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抽調一批優秀黨員任軍校干部和政治教官。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后,軍校建立健全政治部的組織機構,制定政治教育計劃,對全校實施政治教育訓練。軍校政治工作在戰時發揮了極大的保障作用和巨大威力,其經驗被推廣到整個國民革命軍,各軍普遍建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直至今天的人民解放軍仍然堅持這一制度。
(4)引導學生確立政治信仰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當權者認為軍隊的教育唯有軍事訓練,至于政治信仰、軍事思想、戰術戰略,那是當權者考慮的事情。在他們眼里,軍隊只是他們維護統治的工具,沒有必要有自己的思想與信仰。因此,舊軍隊是建立在雇傭制基礎之上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為生計才去當兵,若有目的也是為了升官發財。很顯然,這樣的軍人不可能建成革命軍。孫中山強調,“革命軍的基礎”,“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樣的行為”,就是要有革命的志氣,樹立革命的理想。他要求黃埔師生“愛國家,愛百姓,不要錢,不要命”,“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實現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來革命,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因此,培養軍校學生實現三民主義的革命理念和信仰,是黃埔軍校區別于舊式軍校的根本所在。
軍隊在戰爭中能否取勝,精神因素非常重要。有政治信仰的思想武裝,必然使各級軍官在最后戰斗中起到最關鍵的作用。一支軍隊只有有了正確的思想信仰,才能攻堅克難,無往不勝。黃埔軍校之前,鮮有軍事院校能夠對學生同時進行軍事訓練和政治思想的授課。而黃埔軍校畢業生除了有豐富的軍事知識、技能之外,還有屬于自己的政治信仰。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被后來的國共兩黨軍校所效仿。也正因為如此,黃埔軍校注重啟迪培養學生的進步思想和崇高信仰,才能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之多的杰出軍事將領。這些看似飄渺的政治信仰,支撐著他們在北伐、抗戰等艱苦卓絕的作戰中創造了一個個奇跡般的經典戰役。黃埔軍校建立在政治信仰之上的軍事教育,是對舊軍校、舊軍隊訓練思想的重大突破。
(5)具有顯著特點的政治工作
在舊中國的軍閥部隊中,沒有近現代意義上政治工作,軍隊政治工作在中國即從黃埔軍校開始創立。黃埔軍校政治教育中,最典型、最具影響力的即是政治工作;黃埔軍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其政治工作全面而正確的開展。惲代英在《革命軍》第10期發表文章,提出要靠政治工作提高戰斗力,使每個軍人服從黨的主義,在黨的指導下與敵人作戰。楊新民在《黃埔潮》第19期撰文,明確指出:“革命軍中的政治工作是很重要的,與軍事訓練同樣重要。不但是同樣重要,并且有相互的關系而不能離開,不但革命軍與軍閥軍隊之區別在這一點,革命軍之所以成為革命軍也在這一點。”在軍隊建立政治工作,成為區別革命軍隊和軍閥軍隊的顯著標志。
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是舊式軍校和軍閥部隊所沒有的。
一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黃埔軍校的宣傳工作,分為平時與戰時宣傳。宣傳對象有群眾、本軍、友軍和敵軍。軍校政治部除設有宣傳、組織二科外,還設有社會運動科,幫助建立工農商學各界民眾團體。周恩來《在東莞商務會及市民聯歡大會上的演說詞》中,把東征軍政治工作的任務概括為:“告以中國如何受到列強壓迫、軍閥壓迫,以及農工各界之痛苦,告以解除壓迫與痛苦之途徑”;“能如此,則軍士之打仗是為人民而打的”,而黃埔校軍此次東征,“是為人民解除痛苦而來”。由周恩來擔任主任的東征軍政治部從黃埔軍校、廣州農講所、政治訓練班抽調237人組成宣傳隊,由李立三、傅維鈺、李勞工、周逸群、盧德銘負責。宣傳隊印制了《革命軍東征告各界人民書》、《告敵軍官兵》等傳單,在沿途的城鎮、鄉村、車站、碼頭散發宣傳品,張貼標語、布告和畫片,搞軍民聯歡和演劇,軍校劇社也表演了文藝節目。每到宿營地或候車候船時,宣傳隊便向軍人演講東征的意義和軍民合作的重要性,教唱革命歌曲,開展政治宣傳,激勵士氣,對爭取民眾、組織群眾起了很大作用。
二是以革命精神維持紀律。軍校頒布了《革命軍連坐法》、《革命軍刑事條例》、《革命軍懲罰條例》、《審判條例》、《陸軍監獄規則》等。對違反者,分別給予撤職、降級、罰薪、記過或黨內記過、留黨察看、開除黨籍的處分,直至給予監禁或槍斃的處罰。
三是爭取教育和瓦解敵軍。1926年10月,劉伯堅主持制定的《國民軍聯軍政治工作大綱》指出:“敵人的士兵和我們是一樣的中國人,其所以變成敵人,是因為被他們的官長蒙蔽欺騙了,如果使他們了解政治的意義及其切身的利益,他們便會和我們攜手”,要“監察本軍兵士不要恐嚇或辱罵俘虜來的敵人,對俘虜要有正當的待遇”,“在俘虜的兵士中,也要進行政治工作;派遣到敵人中秘密進行政治工作,最好將已宣傳成熟的俘虜派回去”。從1926年12月起,黃埔軍校開辦了由共產黨員韓麟符任主任的俘虜軍官訓練班,對被俘的吳佩孚、孫傳芳軍閥部隊1300名下級軍官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教育,然后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各部工作。黃埔軍校從俘虜中成批挑選下級軍官加以訓練,將表現好的分配到部隊中工作,這在舊式軍校中是從來沒有過的。
(6)實行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并重的辦學方針
舊式軍校僅僅側重于軍事教育,要求學生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不問政治為高尚”,把學生培養成機械執行命令的馴服工具。在黃埔軍校中,卻專門設有傳播革命思想的政治教育課,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傳授革命的基本政治理論,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提高學生反帝反封建的自覺性和斗志。從黃埔軍校安排的課程看,其人才培養模式較之舊式軍校有很大不同,軍校為學生安排了許多政治思想理論的學習,并經常邀請一些著名的進步人士到校進行講演。由此可見,相比較于晚清政府組建的“新軍”和其他軍事學校,黃埔軍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軍事教育訓練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徹底了解中國國民革命。這是黃埔軍校同一切舊式軍校根本不同的地方,開創了中國新式軍事教育的先河。
軍校實施軍事、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針,是根據孫中山關于既學軍事又學政治的指導思想來制定的。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要求學生要有高深的學問,指出:“關于軍事學和革命道理的各種書籍及一切雜志報章都要參考研究。”豐悌在所寫的《本校從黃埔到南京的變化》一文對軍校教育方針作了具體闡述,他說:“所謂教育方針,便是教育施行所根據的原則。這個原則,簡言之,乃是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超過于軍事教育之勢。”黃埔軍校以三民主義為指導,突出革命的政治教育,走上了全新的建軍道路。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撰文《一年來的本校政治部》,指出:“教育方針的總原則,就是‘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政治部依據這個原則,故對學生官長兵伕乃有貫注全部的政治教育計劃。”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是互補的,學生要掌握軍事知識和技能,更要有為革命奮斗犧牲的思想。而政治教育是實現黃埔軍校宗旨的根本保證,是創造革命軍的靈魂與保證,對師生和革命軍官兵的思想起著主導作用。
(7)課堂教學與現實斗爭緊密結合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黃埔軍校不同于舊式軍校教育的又一顯著特點。黃埔軍校貫徹教學與現實斗爭相結合的原則,學生們邊學習,邊工作,邊作戰,在創造革命奇跡的同時,鍛煉成為孫中山所倡導要求的真正的“革命軍”戰士。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其指導思想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就決定了軍校必然投入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實踐。而軍校是在眾多軍閥虎視眈眈下創立的,必然遭到軍閥以及帝國主義的仇視和排擠,客觀上使得軍校必須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作堅決的斗爭。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體組成的東征軍,贏得了兩次東征的勝利;還有平定楊劉叛亂,參加北伐戰爭,都使在校學生或剛畢業的學生在戰火中加深理解昨天在課堂上學習的軍事理論,并立竿見影迅速應用到戰爭實踐中。
黃埔軍校注重實際辦學,同時與當地農工商學各界保持著密切聯系。身處革命策源地的廣東,黃埔學生擁有許多參與政治活動、工農運動、革命戰爭的機會,在這些場合中,他們充分展示了自身聯系社會實際的才智和能力。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努力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所制定的《戰時宣傳大綱》,規定學生要學用結合,要有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嚴守紀律,維護群眾利益,這些都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典范。學生們在校期間參加現實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既把他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又加速了他們成為孫中山所期望的“革命軍”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