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黃埔歷史 搭建兩岸橋梁
日前,在以“回望百年征程,堅定反‘獨’促統”為主題的第十七屆黃埔論壇文史研究分論壇上,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李立,就深入挖掘黃埔百年歷史人文資源,為溝通兩岸架起“天然橋梁”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李立認為,中國共產黨通過幫助國民黨創辦黃埔軍校,開始懂得槍桿子的重要性。1938年11月,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中這樣寫道:“我們黨雖然在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的重要性;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個時期,對此也還認識不足;但是從一九二四年參加黃埔軍事學校開始,已經進到了新的階段,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了。經過援助國民黨的廣東戰爭和北伐戰爭,黨已掌握了一部分軍隊?!?/p>
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軍事人才,這些骨干在后來的東征、北伐、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東征時期,黃埔師生付出了巨大犧牲,實現廣東的統一,為后來的北伐準備了穩固的大后方。北伐時期,黃埔師生是北伐的重要力量,在各軍中發揮了先鋒模范骨干作用。黃埔教官郭俊,黃埔1期畢業生文志文、曹淵、金佛莊、蔣先云等血灑疆場。據不完全統計,1300多名黃埔師生在北伐戰爭中慷慨捐軀??谷諔馉帟r期,國共兩黨黃埔師生團結合作,共赴國難,共御外侮,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取得了抗戰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并最終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徐向前、葉劍英、左權、聶榮臻、林彪等20多萬黃埔師生戰斗在抗戰前線,200余人黃埔高級將領和2萬余人黃埔基層軍官英勇捐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
黃埔軍校作為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革命軍事學校,標志著中國軍事教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毛澤東曾多次高度評價黃埔軍校,他說,北伐時期有個黃埔,我們要辦一個紅埔,搞個培養干部的基地。毛澤東還在總結抗大成績時稱贊說:“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敝斓略獛浺彩①濣S埔軍校,肯定黃埔軍校的歷史功績。1962年,朱德元帥與黃埔軍人出身的陳奇涵上將、楊至誠上將談話時,特別指出:“研究黨的軍史時,應當從這個老根上研究起?!?朱德元帥所說的“老根”指的就是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自建校之日起,就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黃埔軍校培養的黃埔師生歷經歲月洗禮,不僅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更以深沉的家國情懷,為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的歷史進程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章。在烽火連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黃埔師生沖鋒陷陣,無論是東征的鐵騎,還是北伐的雄師,抑或抗日的烽煙,他們英勇無畏,屢建奇功,為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歷史,為追求民族獨立與人民自由解放,付出了巨大犧牲。步入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輝煌階段,無論身處大陸還是散落海外,黃埔校友皆心系桑梓,他們積極參與新中國各項事業,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教育到國防安全,無不留下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改革開放春風化雨,黃埔軍校同學會應運而生,黃埔軍校同學會秉持“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的宗旨,以“黃埔情緣”為紐帶,在兩岸關系的破冰之旅中,黃埔校友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成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獨特橋梁。他們堅持反“獨”促統,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添磚加瓦,展現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歷史使命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黃埔同學及其親屬繼承先輩遺志,高揚“愛國、革命”的旗幟,積極投身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進程中,堅決抵制任何破壞和平統一的企圖,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在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李立認為,黃埔軍校百年人文的時代價值集中體現在黃埔精神,其主要內涵包括愛國、革命、犧牲、團結、負責、擔當、(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包容等內容。最早提出黃埔精神是黃埔政治教官安體誠,他1926年在《黃埔日刊》撰文《什么是黃埔精神?》,文中首次提出“黃埔精神”這個概念。后來,黃埔軍校學生隊總隊長張治中、黃埔軍校代教育長方鼎英等先后闡釋過黃埔精神。黃埔軍校建校4周年時對黃埔精神的概括,即“犧牲、團結、負責”(為總理而負責、為主義而團結、為革命而犧牲),這里面既蘊含孫中山向往并經常手書作為座右銘的“天下為公”大境界,也包含東征時形成的“愛國家,愛百姓;不要錢,不要命”的“兩愛兩不”精神,還有北伐中形成的“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臺灣方面至今沿用這一提法;大陸方面的提法是“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1994年,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江澤民為黃埔軍校同學會題詞“發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黃埔軍校建校80、90周年時,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俞正聲在講話中強調“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2024年,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繼續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
“愛國、革命”解決的是“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犧牲、團結、負責”解決的則是“怎樣扛槍、怎樣打仗”的問題。這是兩個層面的東西,前者是靈魂、是方向,后者是方法、是途徑。兩個層面的內容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黃埔精神的內涵中。
黃埔精神的核心內涵就是“愛國、革命”。新時代,兩岸黃埔人最大的“愛國”,就是戮力同心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進而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大的“革命”,就是革掉“臺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干涉勢力的命。實現國家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黃埔精神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也是黃埔精神歷久彌新的根本所在。具有黃埔精神的黃埔師生一直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年,黃埔師生東征、北伐,實現了廣東的統一和全國的統一;如今,兩岸沒有統一,這是所有中國人的痛,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劇,要結束這種隔離的民族悲劇,實現國家統一,需要兩岸黃埔人團結努力,弘揚黃埔精神,高舉民族大義,多做促進統一的好事。
李立認為,百年黃埔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具有獨特優勢和作用。黃埔軍校是中華民族攜手抵抗侵略、致力復興的歷史見證,黃埔精神是兩岸同胞共同鑄就、共同傳承的民族精神血脈,黃埔情緣是兩岸同胞“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情感紐帶,百年黃埔歷史更是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不可磨滅的共同記憶?!包S埔軍校”金字招牌得到兩岸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是兩岸共同的資產和財富,在兩岸同胞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當前,臺海形勢復雜嚴峻。美國打“臺灣牌”,妄圖利用臺灣問題遏制、打壓中國發展;而臺當局打“美國牌”,“倚美謀獨”“以武拒統”。美臺勾結,推升臺海風險。尤其是新當選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自稱是“務實臺獨工作者”,他的“520”“雙十”講話是赤裸裸的徹頭徹尾的“臺獨自白書”,對大陸充斥著敵意與挑釁、謊言與欺騙,“臺獨”更加激進冒險,也更加劇了臺海風險,很可能將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對這種背叛島內主流民意、破壞臺海和平穩定、制造臺海沖突的頑固“臺獨”之徒,大陸絕不姑息,絕不容忍。不管賴清德如何操弄“臺獨”,在“臺獨”路上狂飆,氣焰囂張;也不管他講什么、怎么講,都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實,改變不了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改變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共同愿望,更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應該看到,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日益提升、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日趨實現,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科技水平比肩美國,軍事實力懾制美國,國際塑造能力逼近美國;美國因戰略透支、國內撕裂、發展模式危機等結構性因素,以及俄烏和中東沖突等,美國勢必繼續走下坡路,中美之間攻守進退態勢必將發生有利于中國大陸方面的變化,中美關系有望實現一定程度再平衡。屆時,美打“臺灣牌”將逐漸力不從心,進而牽動臺海局勢及國際格局的變化,甚至棄臺;臺灣將更加面對現實,對“臺獨”更加絕望,對美更加疑慮,“美國牌”失效,對大陸更加依賴,“被統一”意識更加強勁。結束兩岸對立、發展兩岸關系愿望可能上升,國家統一感召力亦有望止跌回升。
孫中山先生說:“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而努力奮斗”“統一是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兩岸中國人,當然包括兩岸所有黃埔同學及其親屬,作為中國民族一分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把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共謀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無上光榮的事業,為撫平歷史創傷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