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輩手中接棒 黃埔精神“煥”青春
“今天,我作為黃埔后代擔任會長職務,從形式上是一種‘接棒’,但更深刻的含義是,黃埔精神的傳承和責任的擔當。”在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上,新任會長覃珊在發言中說道。
8月17日至18日,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第七屆理事會,覃珊當選會長。35年前,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之初,擔任首任會長的黃埔軍校2期生覃異之正是覃珊的父親。
圖為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七屆理事合影。其中,前排左三為覃珊、右二為鄭心楠、右三為黃慧南。
今年60歲的覃珊是覃異之疼愛的小女兒,曾與父親一起生活30余年。“父親彌留之際,問了我們兩個問題,一是鄧小平身體怎么樣,二是臺灣問題解決了沒有。”覃珊向記者介紹,“父親曾總結自己人生的三個高光時刻,一是參加東征、北伐,二是抗日戰爭中英勇殺敵,三是為祖國統一而工作。”
1925年6月,覃異之轉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2期炮兵科學習,1949年8月,覃異之等44名國民黨軍政人員在香港通電起義,脫離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努力。
隨后,中共通過香港的地下組織與覃異之取得了聯系。此后,覃異之一直留在香港,為兩岸統一做了不少工作,直到1950年6月才回到大陸。
覃異之先后擔任了第二、三、四、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還擔任了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民革主委、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父親積極參政議政,為祖國統一辛勤工作了一生。”覃珊說。

圖為1984年黃埔軍校同學參加考察活動,右一至右三依次是:鄭心楠父親鄭庭笈、黃慧南父親黃維、覃珊父親覃異之。(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覃珊一直在尋找有關父親的黃埔精神印記,還將父親幾十年前與青年軍學兵的通信重新謄抄。不久前,她還從臺灣的黃埔后代手中,找到了有關父親參與抗戰的珍貴史料。
“這份執念來自于‘父英我未見,我生父已老’。”覃珊表示,自己今后將深挖黃埔資源,傳承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計劃成立北京黃埔研究會,系統研究黃埔史料,每年舉辦兩岸學者、親屬參與的“北京黃埔文化論壇”。
據了解,在本屆18名新任理事中,有3名為黃埔同學,15名為黃埔同學親屬。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耿朝東介紹,“只有吸納黃埔同學親屬入會,充分發揮黃埔親屬代表人士在促進兩地經貿、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才能解決黃埔同學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出生于1983年的霍勵是本屆最年輕的理事,他的外公尹銘錚是黃埔23期同學,曾擔任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河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在此次換屆大會上,霍勵見到了外公在黃埔的同學、92歲的鄭楷。“鄭爺爺現在聽力欠佳,但是一聽到我是尹銘錚的外孫,握著我的手,很久沒有松開。”霍勵說。
作為黃埔后代,霍勵認為自己有義務繼承祖輩遺志,擔起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擔,“特殊的情感使我們可以與臺灣青年保持良好溝通和互信,讓黃埔精神薪火相傳,成為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記者對諸位理事的采訪過程中,有一個名字高頻出現——單補生,他是黃埔4期教官單懋統之孫,黃埔16期生單培新之子。30年來,單補生收藏了大量黃埔史料,如今,他成了黃埔后人口中“行走的檔案館”,每每遇到慕名而來的黃埔后代尋找前輩資料,他都會熱心地為其復印、整理資料無償贈送。
“很多黃埔同學的照片、資料在戰火中丟失,甚至有些我們后人補錄的信息都是不準確的。”起初,為找到祖父單懋統的照片,單補生用了8年時間,終于在“淘”來的黃埔軍校4期同學錄中見到了祖父的真容。
陳正烈少將是此次參會的特邀代表,他也是通過單補生提供的信息找到了叔祖父陳敬安的照片。
“這是具有開創性的一屆黃埔軍校同學會,新任理事中既有黃埔軍校副校長李濟深之女李筱松、黃埔軍校1期生黃維之女黃慧南、黃埔軍校6期生臧克家之女鄭蘇伊、黃埔軍校5期生楊至成之子楊珠江等多位名將后代,也有像單補生這樣對黃埔歷史有深入研究和了解的收藏家。”陳正烈之女陳超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次有不少老朋友,還有‘60后’‘70后’‘80后’新理事的加入,他們是新鮮的血液,也是黃埔情緣最好的傳承”,本屆理事中年紀最大的黃埔后人、黃埔軍校5期生鄭庭笈之女鄭心楠說。
她說,“我們黃埔軍校同學會,既要銘記歷史,更要展望未來,努力做好未來的工作,吸納更多年輕人入會,更好地賡續黃埔精神,助推祖國統一大業”。
來源:《中國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