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崢嶸歲月 厚植家國情懷 ——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有感
這是一段讓人難忘的歷史。近百年前,在山河破碎、內憂外患、民生凋敝的舊中國,懷著革命救國的理想,一批批優秀的青年從四面八方奔赴同一個目的地——黃埔軍校。此后,這些黃埔軍校的學生以他們的青春、熱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埔軍校誕生于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作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見證,在中國現代史和軍事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軍校貫徹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積極開展革命宣傳,支援工農運動,進行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斗爭和北伐戰爭,成為國民政府的支柱。在當時是與美國西點軍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英國皇家軍官學校、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的世界著名軍校之一。

本文作者:黃埔4期生劉志丹之外孫女王皎
來到黃埔軍校舊址,首先看到的是軍校大門,樸素的漆白門柱,上書“陸軍軍官學校”六個大字,這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的手筆。現在看起來簡樸的大門,很難讓人想到在近一個世紀之前,這里曾是無數英烈騰飛的源頭——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成立后,無數青年學子走進這扇大門,從此也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他們在此后的東征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黃埔軍校因此被認為是國共兩黨的將帥搖籃。
黃埔軍校門口兩側的圍墻上有一副對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句話是孫中山先生在病榻彌留之際的遺言,為了紀念這位黃埔軍校的創始人,軍校學員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書寫了這副對聯。這句略顯沉重又充滿鼓舞力量的話語,激勵了那個時代的青年投身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走進校門內,一個等侯間的兩側墻上題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這副對聯通俗易懂,真實地表達了黃埔軍校師生投軍報國的心愿,告誡軍人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為物質誘惑而墮落。看到這副對聯,我仿佛重溫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當參觀到校本部一樓的黃埔軍校名人油畫展區時,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有關舅姥爺劉志丹的油畫。

油畫表現的是1935年初在陜北永坪鎮,劉志丹率領紅二十六軍與紅二十五軍勝利會師的情景。

油畫之外,作為中共軍隊卓越的36位軍事家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舅姥爺,在青年時代與黃埔軍校也有著不解之緣。

舅姥爺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深深懂得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他善于團結各階層的人一道為革命工作,凡是同情革命的、傾向革命的,他都以誠相待。他經常教育邊區干部說:革命需要建統一戰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們增加一分力量,敵人就減少一分力量。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許多哥老會成員“山大王”都為革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因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毛澤東稱他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習仲勛爺爺曾說,不忘劉志丹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的革命作風,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我的外婆劉桂芳經常教育我們說:舅姥爺去世時,他的皮包里只有幾支揉碎的香頭和半截鉛筆,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財物,但卻留下了珍貴的精神遺產。她要求我們一定要將舅姥爺的革命精神賡續傳承,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嚴以律己。

站在他的油畫前,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舅姥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雖然年僅33歲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在陜北,有一首《陜北出了個劉志丹》的民歌一直傳唱至今。正像歌里所唱,他一心只想著老百姓把身翻。看著油畫里的舅姥爺,我想和他說,如今這國泰民安的盛世,如您所愿!

在黃埔軍校舊址,有一棵蒼翠挺拔的百年古榕樹,它曾經默默見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黃埔將帥的并肩作戰;見證了國共合作破裂后,黃埔師生的“同室操戈”;見證了上個世紀80年代黃埔軍校同學會重建后,垂暮之年的黃埔將帥積極推進祖國統一。大部分黃埔同學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堅守初心,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說:“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在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后輩必須首先尋找我們的根在哪里,我們的先輩是從哪里走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承先啟后,繼往開來。

作為黃埔后代的我也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弘揚和傳承“黃埔精神”,發揮好黃埔后代的作用,凝聚人心,加強兩岸交流,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