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筑信仰,守初心擔使命——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有感
本文作者宋曉晨(黃埔5期生宋時輪之孫女)
黃埔軍校是我幼時向往的地方,因為我知道爺爺在這里上過學。除此之外對其知道的甚少。9月4日,我有幸與北京黃埔工作培訓班一行40余人來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參觀學習。通過參觀,我了解到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和青年時期的爺爺,令我內(nèi)心無比激動。
黃埔軍校校名為“陸軍軍官學?!?,因坐落在廣州市黃埔區(qū)長洲島而被稱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chuàng)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chǎn)物。1924年,國共兩黨首次聯(lián)手,國民革命風起云涌,由于當時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向來非常重視教育的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即國立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前者即今天的中山大學。而黃埔軍校,以“創(chuàng)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黃埔軍校的建立,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將才。從這里走出了一批戰(zhàn)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的軍事名將,有徐向前、陳賡,林彪、葉劍英、聶榮臻、許光達、陶鑄、巾幗英雄趙一曼等,當然還有我的爺爺宋時輪。
記得兒時的我什么都要跟爺爺比,比吃辣椒、比掰手腕當然還想跟他比一比學校,誰的學校樓高,誰的操場大、誰的校服漂亮。今天來到了爺爺?shù)膶W校它沒有高樓大廈,只有一些陳舊的建筑和少許補修之后較現(xiàn)代的建筑,這里沒有給人花園式的賞心悅目,卻只有古樹蓮池,古建筑的典雅和肅穆。但就是在這樣簡單的地方,革命前輩們過著艱苦奮斗的生活,身肩救國救民的使命,改變并譜寫著歷史。
走在一樓的長廊下,看著墻上面的圖片資料和一些以前軍校學員們用過的物品,沉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伴隨著講解,我仿佛看到了當時黃埔軍校的情景。看到爺爺和一群心懷救國救民偉大目標的進步青年,坐在學堂里,一絲不茍地學習各種軍事和文化知識。在訓練場上,不管是盛夏還是嚴寒,仍意志堅定完成每一項科目。
穿過長廊,順著木樓梯走上二樓,這里陳列的是軍校師生的工作和生活場景。不管是辦公室、會議室還是餐廳、學生宿舍,擺設(shè)都十分樸素簡潔。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學生宿舍,宿舍中滿是硬板床,每間容納五六十名學生,由于軍校的經(jīng)費非常的緊張,每一位學生只能發(fā)兩床薄毛毯、一套粗布軍服和一雙草鞋,連多一件換洗的衣服都沒有。學校經(jīng)費緊張到無米下鍋的地步,黃埔軍校的教官和學員們?nèi)匀粓猿钟柧殻酚^的把餓肚子當成學習、當成鍛煉。試想一下,在餓著肚子扛槍訓練是什么感覺。
偷偷地拭去眼角的淚,跟著解說員走到一樓陳列室。
一本泛黃的用毛筆書寫的教材映入我的眼簾,筆跡是那么的熟悉、那么親切。目光下移,展品標簽上赫然寫著“宋時輪,湖南醴陵人,中共黨員,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抗戰(zhàn)時任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這是宋時輪使用過的軍事教材”。瞬間淚目,透過玻璃展柜我仿佛看到泛黃的書角上還有爺爺翻閱過的痕跡。突然感覺他就在我身邊,剛剛上樓時扶過的木樓梯的扶手上還有他大手的溫度,蓮花池里還有他的影子。
尤其看到黃埔軍校大門口的兩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時,我知道他和他的同學們還有教官們都在,而且會一直在……他們等著我們替他們見證祖國的統(tǒng)一和繁榮昌盛。
回到駐地我心久久不能平靜,不善筆墨的有感而書:
我是黃埔的后代,
弘揚和傳承“黃埔精神”是我的責任。
我是黃埔的后代,
我的祖輩、父輩早已把國旗印在了我心里;
把國之榮耀刻在了我的骨髓里;
把祖國統(tǒng)一融入到了基因里;
我是黃埔的后代,
加強兩岸交流,
為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奮斗奉獻我無怨無悔!
作者:黃埔5期生宋時輪之孫女宋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