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7日,東征軍克復廣東全境
1925年11月7日,蔣介石率領東征軍克復廣東境內陳炯明叛軍盤踞的最后一個據點饒平,這標志著廣東革命政權徹底統一了廣東全省。
東征軍中路的黨軍第一師在河婆取得關鍵性勝利后,于11月1日進占鯉湖,第二天再由鯉湖向普寧進發,于當天克復普寧,3日克復揭陽,一路未遇抵抗。當日,建國潮梅軍羅翼群部及東征軍第一縱隊先頭部隊一起進入汕頭,何應欽、周恩來聞訊,聯名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電告第二次東征連戰皆捷的戰果。與此同時,東征軍第二縱隊的張和支隊進抵留隍,第三縱隊程潛部克復梅縣。在遭受數次大敗后,陳炯明叛軍殘部已無心應戰,于前一天紛紛逃離汕頭。陳炯明的“汕頭粵軍辦事處主任”劉志陸見各縣盡失,也于3日下午乘“永績”艦逃往香港。4日,周恩來率東征軍第一師一部及總政治部人員進駐汕頭。為盡快恢復當地秩序,周恩來任命陳個民暫代市長之職。東征軍總政治部人員受到汕頭群眾夾道歡迎,周恩來在給廣州的報告中寫道:“抵步時,碼頭迎者數萬人,沿途各巷路為之塞。此盛大之歡迎,實為我政府及我軍將士為主義奮斗之故。”而同行的何應欽率部繼續進占潮州。
5日上午,何應欽率東征軍第一師進入潮安城,同樣受到各界的盛大歡迎,群眾并獻豬牛肉、酒等勞軍。蔣介石聞訊后,馬上呈請廣州國民政府任命何應欽為潮汕善后督辦。5日下午(一說6日),蔣介石偕同參謀長陳倬、蘇聯顧問三名、秘書兼軍法處長馬文車、總參議羅翼群、軍校秘書長邵力子等乘軍艦抵汕頭,汕頭各界5000余人到碼頭迎接。
11月6日,蔣介石向廣州革命政府發出《收復東江通電》報告說:“廣州國民政府鈞鑒,民國日報、國民新聞轉各團體鑒:中正奉命東征,賴將士一心,人民贊助,自上月6日出師,迄本日適為周月。經將逆軍主力完全擊潰,先后繳槍6000余枝,大炮7門,機關槍30余架,俘虜6000余人,東江各名城次第收復,直達潮梅,本人已行抵汕頭。”之后,汪精衛和國民政府各委員發來賀電,對東征軍和蔣介石提出嘉獎。
隨后,蔣介石把東征軍總指揮部遷入汕頭,命令陳濟棠繼續向湯坑、高陂、饒平方向追擊陳炯明叛軍,而其余東征軍駐防在蕉嶺、梅縣、潮州、汕頭一帶,就地補充休整。為了防止像第一次東征時出現的福建軍閥收留陳炯明叛軍的事再次發生,蔣介石還軟中又硬地致電福建軍務督辦周蔭人,請他“代剿”竄入閩境的陳炯明殘部。由于在廣州南路革命軍與軍閥鄧本殷的戰事還在持續,蔣介石又命東征軍第二縱隊李濟深率領一部分部隊,由紫金前線回援南路作戰。同日,梅縣各界40余團體6千余人也召開東征軍第三縱隊歡迎大會。
11月7日,東征軍第二縱隊第十一師在陳濟棠的帶領下克復陳炯明叛軍占據的最后一個城市饒平,叛軍殘部都逃入福建境內。饒平的克復標志著廣東全境被東征軍正式統一。這一天,正值蘇聯十月革命八周年。東征軍和汕頭各界在永平酒樓舉行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八周年軍民聯歡大會。在會上,周恩來發表演說,號召各階層人民團結起來支援革命戰爭。蔣介石也發表演說指出:“此次克復潮梅,完全是潮梅民眾的力量,現在各界熱烈歡迎,實為國民革命軍迅速成功的朕兆。”
隨后,蔣介石又在汕頭東征軍總指揮部宴請隨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并發表了《對于聯俄問題的意見》的長篇演說,在演說中,蔣介石一再對蘇聯顧問和蘇聯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謝:“我們今天能夠消滅叛逆,達到這個目的,大半可說是蘇俄同志本其民族精神,國際的實力,與其革命的使命,起來以至誠與本黨合作,幫助我們中國革命的效力。”“我們且不講我們是否已受了俄國人的指揮,但我敢老實講,叫革命先進國的蘇聯來指導我們中國的革命,我們世界中的中國革命黨員,實是愿意接受的,而且是應該接受的。”“去年總理將要北上的時候,對我不但是有面諭,而且是有手諭。總理的面諭,就是‘鮑羅廷的主張,就是我們的主張,凡是政治上的事總要容納他的主張;你聽他的主張,要像聽我的主張一個樣子才好。”“我們實行總理遺囑,不是在形式上的,若要真正的實行遺囑,要真正的革命成功,一定要照俄國革命的方法去做,才是總理真正的信徒。”席間,他還高呼“世界革命成功萬歲”的口號,以慶祝第二次東征的勝利。
同日,蔣介石還以校長的身份致電黃埔軍校,匯報東征勝利的情況說:“克復潮汕,殘敵多來乞降,亦有向閩邊潰退者。我各縱隊正在追擊中,期盡殲余孽,永除民害。此次本軍作戰,皆以少勝眾,如在海豐、河婆等處,每以一營抵敵四五千人,昔我先總理常望練成以一當十之革命軍,今竟實現矣。中正魚日抵汕,群眾來埠歡迎者,逾數萬人,道為之塞,即自省城出發以來,一路男女老幼夾道觀瞻,望塵如不及,惟此聊足自慰于肉薄血濺之生活中耳。諸同志身殉本黨,或不以群眾愛戴為奇,然此固為革命成功唯一之佳兆。蓋群眾拒敵人,迎我軍,于此足證本軍誠能為國奮斗、為民犧牲之程度也。自今任務將畢,回憶傷亡諸將士,不禁黯然心傷,此后惟望諸同志努力學業,以繼總理及本校本軍諸先烈未競之志,是則予所馨香禱祝者也。”
為了完全殲滅陳炯明叛軍,以防其日后東山再起,8日上午,蔣介石召集各師將領在汕頭召開軍事會議(一說在潮州召開),討論對竄入福建境內的叛軍殘部萬余人(另有數千人和兩萬人說)處置辦法以及整軍、復員、布防各項工作。最后決議調何應欽為潮梅綏靖主任,所有東江的軍事均由他節制指揮,仍兼原職;調周恩來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長,主管政事、仍兼原職;調魯易為黨軍第三師黨代表;調包惠僧為軍官學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未及就職又調教導師黨代表;金佛莊調升團長;郭俊調升團黨代表;其他營連各級人員都有升調。又決定分三路攻閩:何應欽率第一縱隊從饒平出分水關;鑒于李濟深已經被調往南路與鄧本殷作戰,任命譚曙卿指揮第二縱隊,由大埔入福建平和;程潛率第三縱隊由梅縣經松口攻福建永定;總指揮部移至留隍就近指揮,后方任務由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主持,各軍務必要乘勝追擊,全殲叛軍殘部。
蔣介石為鼓勵部隊繼續追擊作戰,特別對第一師第二、三兩團官長發表了《光大勝利成果改進部隊缺點》的訓詞。在講話里,他肯定了第一師官兵“通通能夠忍耐勞苦”,“不愧為孫大元帥的部下”,一再表示“本軍這次能夠在短少時間,克復了東江,打敗了多數的敵人,能夠不騷擾百姓,算是實行了孫大元帥的三民主義”。進而他指出,“這次雖是打了勝仗,缺點仍然很多”,“現在小小勝利,算不得什么,大家不要驕傲起來,以為天下無敵了。驕兵是必敗的,本軍上下總要戒懼,總要學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