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12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正式招生
1925年11月12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復辦,開始正式招收學生。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革命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指揮部為培養革命武裝力量創辦的黃埔軍校第一所正式分校,并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在粵東的軍事搖籃。據《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記載:“該校之有分校,當自潮州分校始。”
隨著國民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黃埔軍校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由于軍校學生逐期增加,原有的校舍和課室已遠不能滿足需要,設立分校乃當務之急,于是學校在廣州長洲島的平崗、蝴蝶崗,對岸的魚珠、沙路以及廣州的沙河、北較場、陳家祠等地陸續設立“分校”。但這些分校只是分流學生到其他地區上課,并無專門的分校組織結構,實際上還算不上是分校,仍歸本校直接管理。
潮州分校是黃埔軍校最早設立的真正意義上的分校。其創設的緣起如下:在1925年第一次東征中,黃埔學生軍損失很大,有必要迅速進行必要的修整、補充和訓練,而隨軍出征的黃埔軍校二期學生也急需補課。因此,在抵達潮汕地區后,東征軍指揮部考慮到 “潮州位居韓江下游,與閩贛相毗連,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其間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擬設(軍校)分校于潮州”,于是報請國民政府擬定潮州軍校“以招收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授以軍事及政治之訓練,灌輸革命知識,使其能與本黨(指國民黨)宣傳主義效力疆場”,同時決定調黃埔軍校第二期部分科目教官于1925年4月底前來潮州。但時隔不久,廣州發生了劉震寰、楊希閔叛亂,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叛,黃埔軍師生自然也奉命返回,因此籌辦軍校潮州分校的考慮“因之遂寢”。
1925年9月,國民革命軍舉行了第二次東征,徹底蕩平了軍閥陳炯明在潮汕地區的統治。1925年11月,時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帶領東征軍再次到達潮州后,被國民革命政府委任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次年2月上任)。在這四個月期間,周恩來發動群眾掃除殘敵,澄清官吏,禁絕煙賭;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和東江一帶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使“各地黨部(指國民黨)與人民團體亦復如春筍怒生,有長足進步”。這些工作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開辦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局面。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廣州國民政府根據政治部主任、東江各屬行政公署長官周恩來等人的倡議,決定在潮州建立黃埔軍校分校,并委派何應欽負責分校的各項籌備工作。
1925年11月初,國民革命軍東征指揮部開始籌辦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為“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辦學的性質不再是臨時補習,而轉為正規的軍校教學。校址設在潮安縣城的李厝祠,最初決定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長,汪精衛任黨代表,委派何應欽任教育長。11月12日,潮州分校開始招生:經過篩選,最終從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第十四師選考下級干部348人,編為學員隊;從東江潮梅各縣招考512人(來自全國各地),編為入伍生大隊。
12月10日,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任命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為潮州分校教育長兼分校校長;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后為劉康候、何玉書);王昆侖為秘書兼政治教官(后為王逸常),同時聘請黃埔本校熊雄、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張光、張鏡澄、方萬方、張岳嵩等為軍事教官。在分校任職的,還有辦公廳主任王純祖、政治部宣傳科長兼政治教官楊嗣震、總隊長兼學員大隊長李卓元等。18日,潮州分校舉行開學典禮,會場主席臺兩側懸掛布制對聯,上聯為:“革命尚未成功”,下聯為“同志仍須努力”,進屏門注“青天白日”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上廳懸掛牌匾一塊,橫書“破釜沉舟” 四字。蔣介石發表了熱情的講話。
分校仿照本校建立組織系統,設立校長、黨代表、教育長,政治部(設總務、宣傳和黨務三個科)、教官部、校長辦公廳、軍需處、副官部、總隊部和衛兵排。校內設辦公室,教室及學員宿舍等。公祠旁邊搭草棚作為學生教室和寢室。初定招生人數為學員1個隊,入伍生3個隊,后因為第一軍各師、教導師、獨立第一師先后送來編余人員達400名,人數大增,最后決定學員和入伍生各編為3個中隊。因李厝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將入伍生分駐于金山中學及李厝祠后面的郭家祠。12月下旬,入伍生第三隊入校后,潮州城中再也沒有地方容納,又把駐扎在海陽縣儒學宮的第一師第一團遷入李厝祠對面的黃厝祠,學宮略事修葺作為入伍生宿舍,學員和入伍生達到800余人,于12月23日正式開課。
潮州分校學員生活待遇與本校相同,分校軍事教育內容及訓練全部參照黃埔軍校本校,政治教育則著重對學生進行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課程有《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帝國主義侵華史》《世界革命史》《社會主義》等15門政治課程。
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早期政治部主任。他為分校的創立和政治工作的開展傾注了一腔心血。他不僅聘請熊雄、惲代英、肖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潮州分校政治教官,還聘請共產黨員李春蕃(馬克思主義原著翻譯家)、李春濤(國民黨左派、周恩來稱之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到校授課,并指示政治部宣傳科長、共產黨員楊嗣震創辦校刊《韓江潮》,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此外,還邀請時任中共海陸豐地委書記兼潮梅海陸豐辦事處主任的彭湃多次到該校講演。因此,潮州分校也同黃埔本校一樣,培養了一批具有奮斗精神,為打倒帝國主義及軍閥而戰斗的革命戰士。
潮州分校前后共招收了兩期學員。第一期學員全部是來自于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及第十四師的下級軍官,編為學員大隊分三個中隊受訓。1926年6月1日,第一期學生348人畢業,這批學生與黃埔軍校本校第三期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大多數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見習后參加北伐。
第二期開課時,學校組織人選有所變動:教育長為鄧演達,政治部主任為何玉書,政治教官王昆侖,戰術教官為萬越凡。第二期學生由東江、潮梅各縣招考中學生512人組成,編為入伍生大隊,下分三個中隊:第一隊隊長先是胡啟儒,后是毛豐,區隊長黃敬熙。第二隊隊長先是趙一肩,后是余錦源,區隊長周浩。第三隊隊長廖運澤,區隊長楊德良。
此前,第二期學員已于1925年12月18日正式上課,但他們到1926年6月6日入伍期滿,才升入正科學生。同時,經補考選入第一軍未受軍事政治教育的軍官50多人,也一同在第二期接受軍事政治訓練或充任班長。這些“插班生”用自己的實戰經驗以老帶新,在分校起模范帶頭作用。1926年年底,分校第二期學員畢業,又稱為本校第四期畢業生或本校第四期獨立大隊畢業生,與黃埔軍校本校第四期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他們隨即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各軍從事軍事或政治工作,或參加北伐。由于1926年5月,潮州分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所以第二期畢業文憑有兩張:一為以何應欽代校長簽發,寫“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第二期畢業文憑”;一為由校長蔣中正簽發,寫“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潮州分校畢業文憑”。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開辦,至1926年年底結束,雖然存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共舉辦二期學員培訓班,但為北伐軍輸送了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在北伐軍各部隊中擔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了北伐戰爭的歷次戰斗,并付出了近200人傷亡的代價,為革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