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鼎文與黃埔軍校
蔣鼎文將軍是民國時期有影響的軍政人物,是國民革命軍“黃埔嫡系”中央軍重要高級將領。其早年投效粵軍而發跡黃埔軍校,歷經統一廣東、東征北伐、底定中原諸役,為國民革命軍統一大江南北立有顯赫戰功,位列蔣介石倚重的“八大金剛”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成為中國國民黨掌管西北軍政封疆大吏之一,在民國軍政歷史上留有其重要作用與影響。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息影軍政舞臺,晚年在臺北籌備諸暨同鄉會,寄托鄉情遙望大陸。
辛亥舉義,黃埔發跡
蔣鼎文(1896-1974)別字銘三,浙江諸暨縣人。1895年1月25日生(據:吳相湘著:傳記文學叢刊,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9月15日《民國百人傳》第四冊第175頁記載)于諸暨縣利普鄉磨石山村(今屬浬浦鎮盤山村)一個世代農戶家庭,另載生于1896年12月30日。父蔣子朗,務農為生。蔣鼎文幼入私塾啟蒙,1904年投親斯氏姑媽家謀生,入象山學堂就讀,后入本縣利普鄉翊忠學堂(原名翊忠書院)學習,在學期間與當地富商之子黃懿范等結為“金蘭之交”,此后到外地求學常得黃懿范父兄資助。1909年考入諸暨縣立中學就讀,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蔣鼎文在杭州加入學生軍參與起義軍事活動。1912年轉入紹興縣大通陸軍中學堂(另說紹興大通師范學堂)學習,該學堂于1913年改為浙江講武堂,1914年畢業。分發任浙江督軍公署警備隊見習、排長,1915年,蔣鼎文任浙江陸軍第六師(師長潘國綱)第十二旅(旅長童保暄)步兵連連長。1916年4月隨浙江陸軍夏超部在杭州參加反袁(世凱)起義,率省城警備隊策應。后辭職赴上海營生。1917年到廣東,投效于同族宗叔蔣尊簋幕僚,1918年11月投效廣東孫中山軍政府的陳肇英部。1921年5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部(部長李烈鈞)中校副官,1922年1月到桂林任北伐軍滇黔贛第一路軍司令部上校參謀,1923年3月回到廣東,任粵軍總司令部兵站總監部上校參謀。
1924年4月,黃埔軍校籌備部門征召下級軍官,蔣鼎文不計名位,應試錄用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隊中尉區隊長。1924年10月3日黃埔軍校成立教導團(團長何應欽),其任第一營(營長沈應時)副營長,率部駐防虎門,擔負訓練與扼守虎門要塞,防范廣州商團私運軍械入省城。
1925年2月,蔣鼎文隨教導團參加第一次東征作戰。2月14日淡水戰役中,因第一營營長沈應時負傷,遂升任營長。1925年3月13日,蔣鼎文率部參加著名的棉湖戰役,在與陳炯明部粵軍林虎部作戰中奮勇進攻,在激戰時胸部中彈,獲搶救及時而幸免于難。校長蔣介石在1925年4月23日撰寫的《第一期同學錄序》中指出:“蔣營長鼎文等十余人尚在危病中,死生未可卜”。可見其當時傷勢之危急,治療四個月始得痊愈。1925年7月25日,蔣鼎文任黨軍第一師第五團第一營營長,后任教導第一團中校副團長。1925年8月17日派任黨軍第一師第五團代理團長,另載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五團團長,率部駐防廣州長洲,團部設于魚珠蒲氏宗祠。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時,蔣鼎文奉命率部警備廣州。
1926年“三?二○事件”(即“中山艦事件”)時,蔣鼎文奉命率領第五團赴廣州沙河營房將第四團槍械收繳,并將鐵甲車、總工會中的中共人員繳械,同時對駐廣州東山之蘇聯顧問執行看管事宜,其軍事行動致使“三?二○事件”態勢完全轉向。
北伐揚威,底定中原
1926年7月,蔣鼎文率部參加北伐誓師大會,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擔任總預備隊。1926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收編委員會委員,奉命赴湖北宜昌、沙市收編鄂西投誠之軍閥部隊。1927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南昌傷兵團團長,該團由傷愈官兵組成,后率部赴南京駐守。1927年8月率部參加龍潭戰役,以老兵居多作戰經驗豐富獲得戰績。戰后任浙東警備司令部司令官,率部駐防寧波地區。
1927年9月22日,蔣鼎文率部轉移杭州,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劉峙)第一師師長。1927年10月初率部移駐南京,負責擔負首都警衛事宜。1927年11月7日率部進占滁縣,渡過明光河兼程向鳳陽奮進,擊潰張宗昌部鐵甲車隊,于11月26日出奇制勝扭轉戰局,占領孫傳芳部后方基地蚌埠,繼而占據徐州,取得第二期北伐戰爭重要戰績。
1928年1月,蔣鼎文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一軍(軍長劉峙兼)副軍長,兼任該軍第一師師長,率部在津路線擊潰直魯聯軍,迅速占領濟南城等戰略要地。1928年6月率部北上進占北京,隨后由南京國民政府更名為北平。1928年7月25日國民革命軍編遣時,率第一軍第一師與第三十三軍第三師并編,任縮編后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蔣介石兼)第九師師長,統轄陸軍第二十五旅(旅長甘麗初)、第二十六旅(旅長李延年)、第二十七旅(旅長岳相如)等部,是國民革命軍中“黃埔嫡系”部隊重要一翼。1928年10月13日被委派為中國國民黨陸軍第九師特別黨部籌備委員。1929年1月30日被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派補為陸軍第九師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29年2月26日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陸軍第九師特別黨部常務委員。
1929年10月,蔣鼎文率部赴武漢,接朱紹良任陸軍第二軍軍長兼第九師師長。原擬由其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后其建議由何成浚任。1929年12月2日率部在浦口擊潰石友三部,1930年1月2日于河南確山再擊潰唐生智部。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蔣鼎文率部轉戰河南各縣,盤旋隴海、津浦兩線,勢成迂回挺進、出沒無常,遂成數度戰果,被稱譽為“飛將軍”。
1930年8月31日,蔣鼎文任隴海右翼軍指揮部指揮官。9月1日以其部隊主力組成中央突擊軍,其任總指揮,統轄陸軍第九師、第十師、教導第一師、警備第一旅及炮兵第二集團主力,計五萬兵員、新式重炮6門及野戰炮30門,并指揮航空隊及鐵甲車隊等部,向平漢線強行挺進,取得中原大戰關鍵戰果。1930年10月6日戰局結束后,率部駐防洛陽,任隴海路西段警備司令部司令官。
“圍剿”蘇區,斡旋西安
1931年6月,蔣鼎文率部移駐南昌,任“剿赤”軍第四軍團總指揮部總指揮,參與對江西紅軍及根據地的“圍剿”戰事。1931年10月率部移駐江西上饒地區,除原部隊陸軍第九師外,奉命統轄陸軍第七十九師(師長路孝忱)、第五十三師(師長李韞珩)、第五十五師(師長李松山)、獨立第三十六旅等部,是親臨前線指揮實戰之中央軍高級將領第一人,遂將經驗形成“步步為營逐步推進”戰術方法。1931年11月被推選為各軍隊黨部出席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32年1月,蔣鼎文率第二軍、第十四軍急赴上海,任滬杭鐵路方面右翼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在川沙、楓涇、吳江構筑第一線陣地,并于嘉善、嘉興、平湖、乍浦構筑第二線陣地,積極布防策應第十九路軍在上海淞滬抗戰。1932年5月26日第十九路軍南調福建,其率部接防上海吳淞諸陣地。1932年6月率部移防蚌埠,兼任津浦鐵路南段警備司令部司令官。其間請求免兼已任四年之第九師師長,專任陸軍第二軍軍長,并保薦李延年繼任。
1932年10月,蔣鼎文率部移駐武漢,任長江七省川湘鄂贛皖蘇浙水上警察總局總局長,兼理水上督察緝私事宜。1933年2月任國民政府武漢行營陸軍編練總處處長,1933年5月1日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北路軍總司令(劉峙兼)部第二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1933年9月23日任“剿匪”軍北路總司令(顧祝同兼)部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1933年12月率九個師兵力,逐步瓦解發起“福建事變”之第十九路軍,事變后改編為第七路軍。1934年2月任東路“剿匪”軍總司令部總司令,指揮十一個師三個旅兵力參加第五次“圍剿”戰事,由閩東閩西進入江西中央蘇區。1935年2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駐閩綏靖公署主任,在任期間劃分四個綏靖區一個編練處,將各地民團武裝糾合編成十八個保安團。
1935年4月3日,蔣鼎文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敘任陸軍二級上將。其間捐資家鄉興建盤山小學,于右任親題“盤山小學”,蔣介石題詞“樂育群英”,其親任校長,建成后是當時諸暨全縣設施最好的學校之一,當時就學的200名學生分為六個班,學費全免,其還將700余畝地作為校產,以其租息作為辦學經費。1935年1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7月13日被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特別指定為國防會議委員。1936年12月8日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張學良代理)部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進駐甘肅平凉地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后,蔣鼎文被逮捕拘留于西安西京招待所,張學良親赴看望中央各員時,其因與張交誼較深,曾密談十數分鐘,達成和平解決事變共識。1936年12月17日蔣鼎文與張學良晉謁蔣介石,形成由其攜蔣介石信函飛赴洛陽、促請南京方面前線部隊暫停對西安動武攻擊的意見。當晚蔣鼎文與南京宋美齡通電報告西安情況,12月18日他乘飛機到南京,是西安事變發生后獲準出走第一人,亦為從旁斡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消息傳遞者。1936年12月22日,蔣鼎文又隨宋子文陪同宋美齡,再乘飛機赴西安,是為“黃埔嫡系”中央軍高級將領參與開啟政治解決途徑并斡旋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唯一親歷者。
主政西北,鞏固后方
抗日戰爭爆發后, 1937年8月1日,蔣鼎文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代理主任,1937年11月17日因顧祝同任第三戰區主官職,改由其實任。同年8月20日,蔣鼎文任第四戰區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不久返回西安,履行安定西北后方,積極部署黃河御日防務,構筑河防永久國防工事,遂使抗戰八年日軍沒能侵犯關中。其間訂立諸多措施限制中共根據地擴張與發展,被稱譽為“磨擦專家”而留存于中共黨史史冊。
同年10月,蔣鼎文動用西北軍政財力,支持胡宗南開辦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以及西北戰時干部訓練分團之教育訓練事宜。1938年1月17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辦公廳主任,統轄第十一軍團(軍團長毛炳文、李延年)、第三十一軍團(軍團長孫蔚如),隸陸軍第三十七軍(軍長毛炳文、黃國梁)、第七十六軍(軍長陶峙岳、李鐵軍)、第三十八軍(軍長趙壽山)、第九十六軍(軍長李興中)等8個師另4個旅兵力。
1938年6月15日,蔣鼎文任陜西省政府主席,兼任陜西省保安司令部、陜西省軍管區司令部司令官及中國國民黨陜西省黨部主任委員。1939年1月14日兼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同年4月任第十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1942年1月5日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同年1月12日兼任冀察戰區總司令部總司令,赴河南洛陽負責軍政事務;1944年7月6日免職,由陳誠繼任,但因第六戰區戰事危急嚴峻,陳誠未及赴任情況下,仍由其代理。抗戰八年,蔣鼎文始終以陜西省境為基地,強化河南黃河各段防線,積極安置內遷工業企業,推進西北發展農商經營,開辟修筑川陜公路運輸,積極備戰防御日軍從山西、河南進犯,確保陜境八年無虞,有其歷史功績。1945年5月20日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鼎文于1945年10月請求辭去本兼各職,以復員身份返回上海寓居。1946年1月攜帶家眷赴美國游歷,其后九個月遍游歐美各國,1948年2月乘輪船返回上海。其間與郭懺、宣鐵吾等諸暨籍人士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捐資在諸暨縣城修建火力發電廠,設立公立醫院,興建鄉間中小學。1947年5月10日被聘任為國民政府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何應欽兼)戰略顧問。1947年7月被推選為黨團合并后的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8年3月29日被推選為浙江省出席(行憲)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并赴南京出席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
1949年3月,蔣鼎文遷居臺北,并于同年10月辦理退役。后改任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后在臺北發起成立諸暨同鄉會,并創辦《諸暨同鄉通訊》,還通過同鄉會獎勵部分成績優異的大學生。1974年1月2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