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枚徽章說戰干四團
徽章是用以表示身份、職業、榮譽或用以紀念某一事物的特殊標志,它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筆者擁有一枚戰干四團圓形徽章,其直徑30毫米,厚度2毫米,銅質烤漆,邊角圓鈍,銅銹包漿自然,白底蘭字,局部烤漆脫落,章正文“軍事委員會戰干四團第五期畢業紀念章”,背文“甲級生”。方寸之間凝聚滄桑變幻,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一枚徽章一段歷史。要想知道徽章中“戰干四團”四個字的含意,還要先從“戰干團”說起,它的全稱是“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干部訓練團”。
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同年冬南京淪陷后,武漢成為了全國抗戰中心。由于國共第二次合作,舉國上下團結一致,共御外侮,掀起全民抗戰的高潮。尤以愛國青年學生,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更為風起云涌。這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已成立了政治部(部長陳誠,副部長周恩來),要在各部隊建立政工機構,更需要大量干部。蔣介石審時度勢,提出在軍事委員會之下建立戰時工作干部訓練團,盡快培養出戰時所需各類工作干部。
1938年2月,軍委會政治部部長陳誠,通電成立各地戰時工作干部訓練團。在湖北武昌(戰干一團)、河南雞公山(戰干二團)、江西雩都(戰干三團)、陜西西安(戰干四團),先后成立四個團,收容青年學生。戰干團組織宏大,當時稱為黃埔第二力量。陳誠在一次講話中說:“北伐靠黃埔,抗戰靠戰干團”,這句話在戰干團師生中廣為流傳,引以為榮。
戰干四團于1938年9月成立,設在陜西西安東北大學舊址,團長蔣介石,由胡宗南任副團長兼中央軍校第七分校主任。
戰干四團編制龐大,人員眾多,居四個戰干團之首。最多時全團官佐、士兵、學員生,連同附屬單位如面粉廠、織布廠、印刷廠、農業基地、供銷社、小學及駐外人員等,將近萬人。畢業的學員生,包括調訓、輪訓學員,先后約四萬人,占四個團畢業總人數的一半左右。
團本部設有辦公廳,負責處理全團日常行政事務和訓練教育等工作。辦公廳設有秘書室,下設人事、文書、機要3個科,還有譯電室和調查室。調查室是由軍統局西安站派到戰干四團的特勤組。
負責行政事務和教育訓練的職能機構有:教育處,下設軍事總教官室。該處還有兩科,主管軍事學科、術科、野處教練和戰斗學習等。總務處,下設兩科,負責汽車、公役、清潔、電話總機、修繕、食堂等事務和交際、接待,另有一個庶務室。經理處,下設三個科,分別主管軍需、被服、糧秣、武器彈藥。醫務處,下有兩科和附屬戰干醫院,該院有病床50張,有X 光機、手術燈、可動小手術。會計室,下設財務、會計、稽核等股。
團本部還有政治部,設教育、訓育、宣傳等科和資料、編審、研究等室。還有副官室和政治總教官室。
屬于政治部系統的還有:國民黨戰干四團特別黨部,三青團戰干團分團部,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登記處戰干四團通訊處,《戰干》編輯室(先是月刊后為半月刊),民運辦公室及附屬戰干小學。負責全團警衛工作是特務營,另外還有一個三十余人的軍樂隊。
團本部設有招生委員會(專門負責招收新生),考試委員會(負責新生入學考試、體格檢查、編隊編班和畢業生的畢業考試)、畢業生分配委員會(以政治部為主,有教育處、各總隊、訓練委員會參加,負責畢業生的分配,以及畢業證書、置裝費、旅差費的發放)、訓練委員會(負責辦理教育處難以兼顧的專業訓練班和一些特殊的訓練班)、生產委員會(負責管理戰干團附屬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單位)。
直接負責管理學員、學生的是學生總隊、學員總隊、晉南總隊、特訓總隊。總隊是直屬團本部的管理機構,總隊多少是以招訓的學員生人數決定的。最初只有1個總隊,最多時達7個總隊,通常保持5個總隊,除晉南、特訓總隊外,是按1至5的番號順序排列。每個總隊轄3個大隊(是按大隊總數排列,如第5總隊第3大隊則稱為15大隊),每個大隊轄3個中隊,每個中隊轄3個區隊。
總隊長均是由黃埔一至五期生擔任,多數是現役軍師級的副職,大半是過渡、考核、候差、休息的性質。大隊長一般是團級現役軍官,其調動同總隊長一樣。中隊長是營級,區隊長是連排級,都比較固定,任職時間較長。區隊長升中隊長,中隊長升副大隊長,一般都在團內調整。總隊長到戰干團或七分校工作一段時期再調到部隊中擔任軍師長有兩個作用:對學生來說,畢業后分配到部隊中,軍師團長曾是自己的老師,心里踏實。部隊長官則認為這些新來的干部是自己的學生,師生關系是相當密切的關系,相互間可以信賴。由于總隊長調動頻繁,所以總隊的實際工作是由副總隊長或少將級的總隊附負責。
總隊部除總隊長外,還有總隊政治指導員、副總隊長、總隊附、軍需、副官、文書等人。大隊部也有副官、軍需、文書及衛生員、看護兵、司號長、號兵。中隊是基層管理單位,除政治指導員、中隊附外,還設司務長、文書、軍需上士、軍械上士、司號、炊事兵等,中隊也是伙食單位。
學生入伍期滿后,受訓一年,總課時大約為2400小時,軍事學科術科960小時,政治課1440小時(其中特務課程100小時)。精神講話及小組討論等不占正式課時。學生在團受訓唱《黃埔軍校校歌》,同時還唱由戰干三團第一期學生童長慶創作歌詞的戰干團團歌《三千條年輕的好漢》:
“戰干,戰干,三千條年輕的好漢。
斗大的頭顱,柱粗的臂膊,
壯氣若層云之卷舒,熱血似江流之浩瀚。
挺起胸,豎起肩,挑起時代的重擔。
為抵抗日本魔鬼的侵略而戰,
為建設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干。
卷起革命的暴風,掀起救亡的巨浪。
洗清舊中國的污臟,
算清舊時代的血賬。
戰戰!干干!
三千條年輕的好漢。”
受訓期滿,經過考試及格準予畢業,并發給由蔣介石、陳誠簽署的畢業證書。還發給刻有戰干第四團團長蔣介石贈的軍人魂短劍一把,劍面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樣。分配由團部統一辦理,學生隊畢業后有3-6個月的見習期,支準尉薪,期滿支少尉薪(如非軍事機關,可比照軍階按行政級支薪)。同時還發給置裝費和一本同學錄,核定黃埔期別是從黃埔一期順序排至畢業時為止的期別。因為戰干四團第一期同軍校第十五期,所以筆者收藏的這枚“軍事委員會戰干四團第五期畢業紀念章”也就有了黃埔十九期的名份。
小資料:
戰干團一團于1938年3月在武昌成立開辦第一期,團長蔣介石,副團長陳誠。后遷湖南沅陵續辦第二期,又移四川綦江從第三期到第六期結束,最后并歸成都中央軍校。
戰干二團繼戰干一團之后成立,由白崇禧擔任副團長,設在河南雞公山,共辦兩期兩個學生總隊,約四千余人。以后歸并中央軍校第二分校。
戰干三團于1938年6月成立,原設江西雩都,由顧祝同擔任副團長。一共開辦兩期,計畢業學生六千余人。從第三期起即合并于中央軍校第三分校(江西瑞金)。
在戰干四團編印的《通訊錄》中,“本團現任政治教官”一欄記載連震東為上校教官。連震東是臺灣現任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