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對于人民軍隊的創建與早期發展之作用(下)
三、黃埔軍校對于中國共產黨第一支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的作用與影響
從鐵甲車隊到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最早的鐵甲車隊隊長徐成章,是黃埔軍校的教官;葉挺獨立團除葉挺畢業于保定軍校第六期工兵科外,其余主要干部,包括中共黨組織領導成員、各級主官乃至連排長,絕大多數系黃埔軍校教職員及前五期生充任。
據資料顯示,先后在鐵甲車隊——獨立團的黃埔軍校前五期生有數十人。獨立團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有黃埔軍校教職官佐及前五期生參與其中,主要有:黃埔軍校教職官佐徐成章(鐵甲車隊隊長)、第二期政治部干事、秘書袁炎烈(也烈,獨立團第六連連長)、第三期教官楊寧(獨立團第三營營長,后調回黃埔軍校)、黃埔軍校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干部張適南(獨立團連長)。在獨立團的第一期生,率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人民軍隊基層組織,他們是中共黨支部干事會干事周士第、董朗,第一營黨小組組長曹淵,第二營黨小組組長賀聲洋、黨員許繼慎,第三營黨小組組長張伯簧、黨員胡煥文,直屬隊黨小組黨員劉明夏等八人。裝甲車隊從成立到擴編為葉挺獨立團的一年時間里,曾先后參加了第一次東征、鎮壓劉(震寰)楊(希閔)叛亂、支援海港大罷工和沙魚涌戰斗等戰役,經受了戰火考驗并在戰斗中成長。獨立團在攻打武昌城戰斗中,犧牲官兵191人。在葉挺倡議下,于1926年冬在武昌洪山建立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葉挺率領獨立團到南昌后,以該團干部為骨干擴編成第二十四師,該師在葉挺率領下參加了南昌起義。
葉挺獨立團中的黃埔軍校早期生中共黨員,在一系列武裝斗爭過程中,始終發揮著率先垂范和舉足輕重的歷史作用及影響。葉挺獨立團開創的戰斗作風、鐵軍精神和優良傳統,對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它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培養了最早的一批軍事骨干,其中許多人成為人民軍隊的著名將領。如:葉挺、周子昆,以及曾在葉挺獨立團任職的陳毅、林彪、彭明治、袁也烈等等。從北伐國民革命時期、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始終保持“鐵軍”光榮傳統和延續至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一二七師,其前身就是葉挺獨立團。
四、黃埔軍校教職員及前五期生是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的主干力量
從《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內第一批拿起槍桿子,獨立自主進行軍事斗爭的領導與實踐的是黃埔師生。從當時的歷史資料反映,第一期生的一部分人(陳賡等)參與了南昌起義,并作為中級指揮員戰斗在起義第一線,在人民軍隊建軍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而黃埔軍校前五期生在三大起義中發揮的重要骨干作用,對人民軍隊創建及早期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史實證明他們是中國革命的第一代功臣。
黃埔軍校前五期生,作為有政治覺悟和訓練有素的革命軍人,擔負著掌握部隊和直接指揮作戰的軍事重任,因此是三大起義參與部隊各級基層主官與精英,是人民軍隊早期雛形的骨干力量。現以姚仁雋編、長征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的《南昌、秋收、廣州起義人名錄》為基礎數據,并參考《軍旗升起的地方——八一史畫》、《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圖文集》、《秋收起義》等書籍中的相關史料數據統計,參加南昌起義、有姓名簡介記載者456人,其中黃埔軍校教職學員有114名,占總數25%;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有姓名簡介記載者172人,其中黃埔軍校教職學員有21名,占總數12%;參加廣州起義有姓名簡介記載者306人,其中黃埔軍校教職學員有70名,占總數24%;累計三大起義參加者有934人,其中黃埔軍校教職學員有205名,占總數22%。
五、黃埔軍校教職員及前五期生是井岡山及早期革命根據地的先驅者和開拓者,是工農紅軍與政權建設的骨干力量
從三大起義,到古田會議的人民軍隊建軍歷史表明,以中共黨員黃埔軍校教職員及前五期生中為主干力量的軍事領導人,在探索中國共產黨適合自己的建軍路線、方針、政策之艱苦卓絕革命歷程中,終于闖出了武裝斗爭、軍隊建設、土地革命與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結合的發展路子,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建設的顯著特點,也是黃埔軍校前五期生在中國工農紅軍創建過程中獨具的特點。它不僅與孫中山先“黃埔建軍”后進行從城市到城市奪取政權的道路不同,也與俄國十月革命通過大城市武裝起義繼而奪取全國勝利再建設正式紅軍的革命道路不同。
據不完全統計,有28名黃埔早期生參加了創建第一支正式紅軍及井岡山根據地初期發展,占參加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軍連級以上干部(干事)總數156人之18%。如果說南昌起義軍改變了原國民革命軍的性質,開始具有革命(人民)軍隊的若干特點,那么南昌起義軍為創建工農革命軍和成立正式紅軍提供了基干部隊,湘南起義及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初期斗爭,則是由黃埔軍校部分中共黨員早期生參與其中并擔當各級主官及政工骨干,成為人民軍隊創建與早期發展過程的主干與精英,是不容置疑的。
紅一方面軍及江西中央根據地創建參加者中有:黃埔軍校教職員周恩來、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第一期生左權、劉疇西、陳賡、周士第、李隆光(謙)、蔡升熙、何章杰、馮達飛、梁錫祜、賀聲洋、彭干臣等;第二期生宛旦平、羅英、張源健、程俊魁等;第三期生朱云卿、唐紹堯;第四期生林彪、蕭克、伍中豪、吳溉之、李萼、林野、范樹德、洪水、唐天際、袁國平、郭子明、郭化若、曾希圣等;第五期生宋時輪、楊至成、譚希林。
紅二方面軍及湘鄂西、湘鄂川黔邊區根據地創建參加者中有:第一期生黃鰲、董朗、史書元、孫一中(德清)、周士第;第二期生方汝舟(濟川)、譚侃;第四期生湯慕禹、段德昌、蕭克、曾中生;第五期生許光達。
紅四方面軍及鄂豫皖、川陜邊區根據地創建參加者中有:第一期生徐向前、蔡升熙、許繼慎、吳展、陳賡、金仁先、王逸常;第四期生倪志亮、曹廣化。
陜北、陜甘邊地紅軍及根據地創建參加者中有:第一期生唐澍、閻奎耀(揆要)、王泰吉、劉志丹。
廣東東江紅十一軍及根據地、瓊崖紅軍及根據地創建參加者中有:第一期生董朗、徐向前、吳展、袁仲賢、梁錫祜、黃雍、劉立道;第三期生陳悅民、陳永芹。
中國共產黨在初創時期,獨立領導和發動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和秋收起義,相繼領導發起了湘南起義、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陜甘邊及廣東東江紅軍及根據地,接著創建開辟了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及其根據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政治斗爭走向武裝斗爭,邁向工農武裝斗爭,實踐“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革命思想的偉大嘗試。從《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內第一批拿起槍桿子,獨立自主進行軍事斗爭的領導與實踐的是黃埔軍校教職官佐及前五期生。這項歷史事實證實,黃埔軍校作為現代中國第一所具有革命意義的軍校,具有軍事乃至政治目的的武裝斗爭,必須由具備一定軍事素養的職業軍人實施領導和推進。從軍事理論而言更具指導意義,應運而生的黃埔軍校教職官佐及前五期生,確實擔當起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第一批拓荒者和開創者,是人民軍隊早期武裝力量的開拓者、創建者和奠基人,他們的英名必將永載史冊,長存人民軍隊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