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現實看黃埔反“獨”促統作用
黃埔是正義的符號,其正義性集中體現在黃埔精神的主要內涵。各奔東西的黃埔人崇敬黃埔,以黃埔精神為精神信仰和民族性格,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高光時刻”彰顯正義(覃異知語)。在反“獨”促統斗爭中,黃埔人雄風猶在,秉持正義,奮發新時代的強音。
窮脈溯源,黃埔是正義的符號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要進行“文明的探源研究和闡釋”。“黃埔”歷經近百年的歷史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和概念,同時也形成一個譜系,其中有黃埔軍校、黃埔軍人、黃埔精神、黃埔人、黃埔緣、黃埔情結、黃埔信眾等概念。黃埔軍校是根源,黃埔軍人是基礎,黃埔精神是核心和靈魂。它是中國現代文明的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對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的初心,創辦之初黃埔生投考軍校的目的及宗旨,以及他們奮斗犧牲凝成的黃埔精神等方面進行“溯源”研究,可以得出黃埔是正義的符號的結論。
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的初心是對正義的呼喚與追求。黃埔軍校創辦于1924年上半年。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人民受外國及軍閥兩層暴力的壓迫,國家生命和人民自由都危險到了極點”(《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帝國主義的列強在這80年侵略中國時期之內,中國已是事實上變成他們共同的殖民地了,中國人民是倒懸于他們欲壑無底的巨吻中間。帝國主義者掠取了中國遼廣的邊疆領土、島嶼和附屬國,做他們新式的殖民地,還奪去許多重要口岸,做他們的租界,并自行把中國畫成幾個各自的勢力范圍圈,實行其專利的掠奪事業。在中國自己領土之內,三分之一的鐵路為外國資本家的所有物,其他的鐵路也是直接或間接由外國債權主人管理;外國的商輪是在中國的海口和內河里面自由行駛;郵電是受嚴密監督;關稅也不是自主的,是由外國帝國主義者協訂和管理的;這樣,不但便利于他們的資本輸入和原料的吸收,而且是中國經濟生命的神經系已落在帝國主義的巨掌之中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軍閥與戰亂如形影不相離,糾纏在中國人民身上。正如《中國共產黨對時局的主張》所指出:“他們自身內訌的戰爭也不能停止;奉直還正在戰爭,直皖戰爭恐怕也就在目前;奉若勝了,張作霖和孫烈臣便又有戰爭,孫烈臣勝了,和吳俊升便又有戰爭,直若勝了,吳佩孚和曹錕或馮玉祥都又有戰爭,皖若勝了,皖與奉便又有戰爭,皖之中徐樹錚與盧永祥便又有戰爭,其他若甘肅,陜西,四川,湖南,安徽內部爭奪督軍總司令之戰爭,都已危機四伏。”其時,中國最高的正義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平和人民自由解放。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幾十年,卻屢屢失敗。在共產黨人幫助下,他找到了實現正義的方向,即以俄為師,聯合共產黨人,喚起民眾,創建軍校,培養有主義的軍事骨干,建立一支武力與民眾結合的革命軍隊,打倒列強除軍閥。
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向全體師生傾吐自己創校的初心。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先生蒞會并發表演說。首先,他比較俄中兩國革命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后,開宗明義指出創辦軍校的目的:“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干。有了這種好骨干,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還有,為達到成為革命軍的目的,他要求師生要具備“兩個根本”:一是革命精神;二是造就高深學問。因為具備“兩個根本”,才能具備英勇殺敵的膽氣和克敵制勝的本領,摒棄貪生怕死的心理和投機革命升官發財的心機,救國救民,以一當十、以百當萬,打敗敵人,實現正義。
孫中山先生這一番既沉痛又催人奮進的演說是正氣的弘揚和正義的呼喚,感染力極強,它深深地撞擊了在場黃埔師生的心靈。黃埔1期生鄭洞國說:“中山先生的這一席教誨,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教訓,闡明了黃埔軍校的宗旨,提出了對我們的殷切期望,真似一場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我仿佛覺得自己的思想、眼界一下子開闊了許多。那時我還是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學生,雖有一腔愛國熱血,但當時對許多革命道理和建立革命軍隊的意義及宗旨,還是十分隔膜的。中山先生的長篇演講是給大家上了第一堂生動實際的政治課,使我們開始懂得了建立革命武裝對于完成國民革命的重大意義,以及革命軍人所肩負的救國救民的重任,也更加堅定了追隨中山先生革命到底的信心和勇氣。”(《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團結出版社,1992年)其他人莫不如是。
同聲相和,同氣相求。孫中山先生呼喚的正義也是黃埔學生人生追求的目標,得到他們的熱烈呼應。翻閱《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詳細調查表》,在“何以要求入本校”一欄,學生自填的內容大同小異,無外乎“欲挽救中國民族之衰微、民權之旁落、民生之凋敝”(楊其綱),“鍛煉一個有革命精神的軍人,來為主義犧牲”(陳賡),“內拯同胞于水火,外挽狂濤于已頹”(石美麟)等內容。有如此靈犀相通的學生,加以黃埔軍校切合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們對正義的信仰“入腦、入心、入魂”,宗旨意識更加堅定。他們在戰場上表現一定非凡,果然“行軍作戰,紀律嚴明,冒險犯難,有進無退,卒能以寡擊眾,克服強敵”(蕭贊育《梅園文存》,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不久就鑄造了以“團結、革命、愛國、負責”為主要特征的黃埔精神,詮釋和弘揚了正義,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在建校幾年內取得東征北伐的勝利。
弘揚正義,黃埔在歷史重要時期的持正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正義有時也會缺失。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準則,“聯共”或“容共”和“扶助農工”是其重要精神實質,堅持或違背之是是與非的辨別標準。第一次國共合作后期,國民黨右派相繼發動“清共”和“分共”,殘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包括國民黨左派),摧殘農工組織,首次挑起國共黃埔師生的同室操戈,遂使黃埔精神中的“團結”“革命”等要義及正義元素頓時缺失。后來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入,采取“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更使黃埔精神中的“愛國”黯然失色。
正義是黃埔的本質,正義根植于黃埔人身上,缺失與失色是一時的和暫時的,正義很快得以回歸。1932年的淞滬抗戰和1933年的長城抗戰,黃埔人以黃埔“有進無退”精神,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遏制其囂張氣焰,彰顯了民族正義。更值得稱道的是,1937年夏,國民政府決策人徹底將“攘外必先安內”改變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的全面抗戰決策,國共再次合作,掀起抗戰熱潮。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互為犄角,并肩作戰,挫敗侵略者滅亡中國的陰謀。最后,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下,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完勝,贏得空前高的國際地位。
國共黃埔師生又一場大規模同室操戈的內戰發生于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與戰爭是是非之標準。誰是事端的挑起者,歷史早有定論。部分卷入內戰的國民黨黃埔人逐漸省悟,先后持正,毅舉義旗,站到人民陣營當中來,加速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他們的義舉得到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稱贊和歷史的肯定。據不完全統計,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參加起義的國民黨黃埔高級將領約有180人。
反“獨”促統,黃埔發出新時期的強音
近10年來,“隱性臺獨”從幕后走上臺前,“臺獨”聲浪甚囂塵上,臺灣當局“挾洋自重”,勾連國際反華勢力,嚴重破壞了“兩岸一家親”的和平穩定局面,加劇了臺海緊張局勢。在這“烏云壓城城欲摧”的嚴峻形勢下,臺灣仍然有許多勇敢的有識正義之士不顧個人安危,負重前行,堅持反“獨”促統斗爭,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當數黃埔人。
臺灣黃埔人是臺灣反“獨”促統的主力軍,他們發揚黃埔精神,弘揚正義。郝柏村、許歷農、王文燮等老將軍是臺灣黃埔人反“獨”促統的先鋒,當“臺獨”勢力初露鋒芒時,便與之作針鋒相對的斗爭。郝柏村、王文燮辭世后,許歷農成為“年紀最高、資歷最深的統派領袖”,他不顧年邁,依然在踐行“余生惟愿國家統一”的誓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堅定反“獨”促統的臺灣黃埔學長示范和鼓勵下,以黃埔人為先鋒的反“獨”促統潮流已在臺灣形成氣候。近年來,臺灣退役
軍官紛紛發聲反“獨”促統,到祖國大陸參訪和應邀參加祖國大陸舉辦的有關活動。
縱觀百年黃埔校史,黃埔的正義本質始終在中國重要歷史時期彰顯發力。黃埔是中國的,黃埔人與中國有著天然的感情,是“打斷骨頭筋肉相連”的。且不說居住在祖國大陸和散居海外的黃埔人,當年遷臺的60萬軍人中就有許多黃埔人。他們神隨形走,把黃埔傳統、黃埔精神及“中國心”也帶到臺灣。至今,每逢臺灣軍校畢業典禮必奏唱“黃埔校歌”,恭讀孫中山先生遺囑;校慶必張貼有“黃埔”內容的標語楹聯;黃埔社團組織遍布臺灣,軍校畢業生因自己為黃埔傳人而自豪。黃埔人在臺灣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他們是反“獨”促統、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今,臺灣民眾逐漸認識到“祖國必須統一,祖國一定能夠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兩岸交流是促進兩岸和平穩定發展之必需,攸關臺灣人民的福祉和根本利益。黃埔在凝聚兩岸人心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反“獨”促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定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