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橋畔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寫的詩句,描寫當時南京烏衣巷的歷史變遷和人文風貌。1000多年后的烏衣巷,仍然有不少游人徘徊在這里一抒懷古之情。烏衣巷19號,一幢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公寓樓,由于住戶都是秦淮區中小學教師,故被當地人稱為“教師樓”,馮宗堯就住在這里。1924年,馮宗堯出生于江蘇宜興芳橋鄉夏芳村一個書香世家。馮家是當地大戶,馮宗堯的父親是晚清秀才,秉持中國讀書人的氣節,不趨炎附勢,不欺壓百姓,還懂醫術,是當地受人尊重的鄉紳。此外,他還熱心教育,曾和徐悲鴻在和橋三中共過事,參與創辦了夏芳小學。馮宗堯后來就在這所小學讀書。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戰火很快燒到了江蘇宜興。馮宗堯剛剛小學畢業,就被迫跟隨家人逃難,投奔在武漢國民政府財政部門工作的父親。途經湖北公安縣時,馮宗堯第一次經受了生死考驗。一天上午,突然響起了凄厲的防空警報,縣城里的人紛紛跑出家門躲避。不久,日本飛機在縣城上空轉了兩圈就飛走了,大家以為空襲結束,就從躲藏的地方走了出來,誰料狡猾的鬼子這一次并未飛遠,而是來了個回馬槍,投下的大批炸彈炸死人畜、燒毀房屋,一時間把縣城變成了人間地獄。馮宗堯當時躲在一張八仙桌下,桌子擋住了屋頂倒塌砸下來的磚瓦,讓他逃過一劫。為此,他對日本鬼子充滿仇恨,決心長大要上戰場去報仇。
在父親的關照下,馮宗堯在武漢大江中學勉強讀了兩年初中,后又西遷至重慶,在江蘇聯合中學讀了半年。在重慶,馮宗堯再次目睹日本飛機空襲,防空洞被炸塌,造成很多百姓悶死在洞內的慘劇,仇恨日軍的怒火再次在他的心中燃燒。1941年8月,馮宗堯在父親的支持下,抱著抗日救國的思想,毅然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由于騎兵、炮兵和輜重兵可以穿锃亮的馬靴,很是神氣,他為此考入成都本校18期2總隊輜重兵科學習。兩年后,他又到湖南洪江陸軍機械化學校7班學員隊第3期繼續學習。畢業時,正值史迪威將軍要在印度開辦戰車訓練班,上級很希望國內學過這方面技術的軍人去印度,馮宗堯報了名。
當時陸軍機械化學校校長是徐庭瑤,他被譽為國民黨裝甲兵之父,很重視軍隊現代化建設。1943年3月,根據徐庭瑤和史迪威商定的方案,中國駐印軍和美軍在印度蘭姆伽聯合成立了戰車訓練基地,中國政府命名為“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班主任蔡宗廉少將(軍政部機械化司司長);美方命名為“美軍駐印戰車學校”,校長為奔森上校。4月,徐庭瑤從重慶返回機校,即著手派遣赴印人員。首批派遣185人,其中有戰車學生隊3期畢業生近90人,技術學生隊3期畢業生9人。第二批派遣戰4期提前畢業生90余人。接著又派遣了機校練習團一個整營500多人由營長王先沂率領赴印。這幾批人員出發前,都在寨頭大操場上舉行了隆重熱烈而簡短的大會。大會結束后,在軍樂隊的演奏聲中,赴印人員穿過夾道歡送的人群,登上停在路邊的大卡車,浩浩蕩蕩駛向昆明,再乘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加爾各答,轉赴比哈爾邦蘭姆伽基地,開始接受訓練。
蘭姆伽訓練基地很大,配備有各種射擊場、汽車駕駛教練場、坦克駕駛教練場等訓練場所。油料彈藥供應充足,只要用于訓練,美方不作任何限制。糧秣、服裝及日常用品由英方后勤機構按時補給,例如食油、蔬菜、肉類或罐頭食品,均按時到英方后勤倉庫領取,且有香煙、肥皂、衛生紙供應。駐印軍的服裝樣式、數量均與駐軍相同,每月還有一次磨損換補,以換補因訓練而磨損的衣服和鞋襪。這些較之當時國內部隊供給,實有天壤之別。在這樣的條件下,無論教官和學員都十分認真地投入到訓練當中,抓緊時間完成各自的任務。
1943年5月至11月,駐印戰車訓練班共辦了兩期,共訓練坦克官兵1000多人,其中機校派去的有800人。這800人中有不少是機校畢業學生,他們的基礎良好,對所學內容能夠很快掌握,其余的大部分也是機校練習營受過良好訓練的學兵。當時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美國的M3A3型輕戰車和M4A4型中戰車的構造原理、駕駛、故障排除,37mm戰車炮、75mm戰車炮射擊操作、保養,M3A3和M4A4戰車上裝備的無線電通訊器材的使用和維修,等等。
到印度后,要按美軍的標準進行軍車駕駛考試。考試的內容聽起來似乎不復雜,駕駛美國的十輪大卡車“奇姆西”沿著大S形道路,依次按二、三、四檔前進50米,再掛倒檔后退50米。其實這當中難度很大,“奇姆西”有現在的渣土車那么高大,方向盤很重、很難掌握,前進、后退的50米要求車輪必須在規定的線內,即車輪左右兩邊不能超過15厘米,這對駕駛大車的駕駛員來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但馮宗堯沉著冷靜,一次成功通過考試,在場的人看了紛紛豎起大拇指。馮宗堯擔任駐印軍戰車7營(教育營)少尉排副,后兼任美軍教練團坦克教官。由于排長不識字沒有文化,排里各項事務管理主要由馮宗堯負責。
能當上教官是很榮耀的事,但馮宗堯一心想的是上戰場殺鬼子,為此,他先后寫了三次報告要求去前線,但上級均不批準,并找他談話,告訴他安心干好當下的工作,多培養一些合格的戰士,這和上前線與日軍作戰同樣重要。馮宗堯逐漸安下心來,敬業愛崗。有一次坦克內發生故障,突然起火,他叫學員趕緊下車,自己去找滅火器,但不巧的是滅火器失靈,幸好此時美國軍官來了,迅速將火撲滅。馮宗堯擔心美國軍官會斥責自己,誰知不但沒有挨批評,反而被表揚身先士卒,是個好教官。
經過全面完備的訓練,又加上配備了先進的武器,中國駐印軍的戰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在隨后的戰斗中顯現出來。1944年初,中國駐印軍開始向國內反攻,戰車第1營從蘭姆伽出發,到達加爾各答按編制領足裝備后即上火車,開到印度東部邊境靠近緬北的雷多,當面之敵是號稱“森林之狐”的日軍第18師團。18師團曾在中國國內作戰多年,素稱“驕猛”,后曾進犯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及新加坡,1942年擊敗中英聯軍而盤踞在緬甸,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把主力布置在胡康河谷,利用周圍群山峻嶺、縱橫河道、原始森林等地理環境,據險修筑工事、步步為營,企圖固守。中國駐印軍在進攻中傷亡日益嚴重,進展緩慢。史迪威最后接受了戰車指揮官布朗上校的建議,使用坦克參戰。
1944年3月3日,戰車第1營在一個步兵營配合下,繞過孟關,迂回攻擊孟關以南約16公里的瓦魯班。由于孟關盡是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戰車營選派少尉排長戴慎淵率領先遣組,配有工兵排在前面開路,戰車營主力跟在后面隱蔽前進,經過六晝夜的艱苦開路和零星戰斗,到達瓦魯班附近地區。戰車1營坦克先避開正面之敵,迂回涉水渡河,從敵人側后攻入敵陣。日軍戰車防御炮尚未布好陣地,即被坦克炮火掃蕩消滅。各連在美軍飛機掩護下,也分路渡河成功,以疾風迅雷之勢三面合圍,向敵陣猛沖。最終,中國駐印軍獲勝。瓦魯班之戰,對打通印緬交通是關鍵的一仗,戰1營在此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此戰之后,協同作戰的美軍,對中國駐印官兵開始另眼相看。每次相遇時,他們都翹起大姆指對著中國駐印軍高喊“頂好”,中國駐印官兵也都微笑舉起手答復“頂好”。馮宗堯也為自己的訓練成果感到自豪,覺得對學員的心血沒有白費。
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和從滇西越過怒江的遠征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取得遠征印緬的最后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中國駐印各戰車營官兵即開始承擔運輸任務,每人駕駛滿載作戰物資的車輛由印度雷多經中印公路運送回國。車隊在公路線上宛如長蛇馳驅,蔚為壯觀,仿佛預示著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即將迎來勝利的曙光。這個場景深深地定格在馮宗堯的腦海里。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馮宗堯滿懷喜悅,盼望著抗戰勝利后能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然而事與愿違,不久后他們又要調到東北打內戰。馮宗堯的父親聽說后,趕緊給他寫信,叫他不要干骨肉相殘的事。馮宗堯認為很有道理,便想方設法離開南寧去了重慶。后來,他到江蘇江浦的輜汽教導團繼續當教官,之后又到國防部兵棋室、上海師管區任區隊長、參謀、連長等職。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上海。馮宗堯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不想繼續為這個腐朽的政權賣命,便想著回宜興老家。他穿上整齊的國民黨軍官服,帶著國防部的證章,先從上海坐火車到蘇州陸家浜,下車后繼續前行,遇到國民黨部隊盤問,就說是國防部的官員下來視察工作,最后輾轉回到老家宜興。此時老家已是解放區,馮宗堯長噓一口氣,覺得自己終于逃脫了黑暗,心里十分欣慰。
1949年12月,經親戚介紹,他和妻子一同參加人民解放軍,并進入湯山炮校學習。短期培訓后,由于他有高超的駕駛技術,被留在炮校訓練部摩托組當教員。他工作認真負責,在部隊榮立四等功一次。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馮宗堯幾次要求參加志愿軍,由于工作的原因,組織上一直沒有批準。但他時刻關心前線的局勢,還根據當年與美軍打交道的經驗,提出冬天在朝鮮開車時,車后面要拖著樹枝以隨時掃除車輪印跡,防止美國飛機循跡空襲的建議。1952年,馮宗堯和妻子一同轉業回南京,他由市教育局分配到白下區三條巷小學任教師。1979年,馮宗堯調到南京市某汽運公司。1984年退休。
馮宗堯認為,雖然退休了,但是服務社會、繼續奮斗的熱情不能減,活著就永不言休。退休后,他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加入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先后任秦淮區聯絡組副組長、組長,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2015年,當選為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秦淮區黃埔軍校同學會曾被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授予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與馮宗堯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關心黃埔同學的生活,經常上門看望黃埔同學,增進黃埔同學之間的情誼,并勉勵大家積極開展對臺交流交往。
二是找到強身健體的好方法。20世紀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機會,馮宗堯聽了一位老師講授“馬禮堂養氣功”,覺得簡單易學,自己也有時間,就跟著練起來。誰知這一練,效果很好,原來他從家里走到三山街就感覺很累,練習氣功后,走兩個來回都沒有疲勞感。他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確實是個寶,應該讓這么好的健身方法造福更多人。于是,他在夫子廟白鷺洲公園設了一個點,免費教授“馬禮堂養氣功”。這些年來,幫助不少人強身健體。
第三件事就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馮宗堯受邀給大中小學的學生授課,到電視臺做嘉賓,給大家講他的人生經歷,講抗戰故事,勉勵青少年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知識,增強本領,報效國家,同時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馮老的演講總是鏗鏘有力,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展示了新時代黃埔同學的良好形象,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馮宗堯心態平和、樂于助人,加上晚年練習氣功,別看今年100歲了,依然精神矍鑠。馮宗堯就是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人老心不老,給我們帶來許多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