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善家巷一幢普通民居的五樓,朝南的房間布置得清爽整潔,一張四尺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藤編圈椅的扶手已被磨得光滑發亮,兩組倚墻而立的書柜里滿是各類書籍,方幾上潔白的百合花為小屋增添了幾分溫馨雅致。這個充滿書香氣息的小屋名為“鳳友書屋”,主人就是黃埔軍校23期工兵科學生、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蘇州市中山進修學院原常務副院長周紹葆。周紹葆一生頗為傳奇曲折:在淪陷區度過了動蕩不安的少年時代,為報效國家投身黃埔;起義后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經歷了生死考驗,立下戰功;朝鮮歸來走上講臺,40多年默默耕耘、辛勤付出,育得桃李滿天下;退休后又在成人教育事業中兢兢業業地奉獻12個春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尊重;已至暮年,卻不忘身為黃埔人為促進祖國統一而奮斗的使命,積極聯系海內外黃埔
同學及親友,用真誠換來友情和信任。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它不同尋常的人生。
立志報國
周紹葆,字樂天,號愚夫,1929年出生于遼寧一個愛國教師世家,伯父和父親都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教書先生。他幼年跟伯父生活在一起,聽伯父講授《三字經》和《弟子規》,傳唱《蘇武牧羊》,講述岳飛“精忠報國”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耳濡目染中,他幼小的心靈種下了愛國的種子。周紹葆的父親是著名書法家,精通國學,言傳身教中為周紹葆的詩詞、書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伯父及父母的諄諄教導中,周紹葆逐漸樹立了好好讀書,長大像先賢那樣為社會做貢獻的志向。
少年時代的周紹葆親眼目睹了日寇的侵略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心中暗暗立下投身戎馬、報效國家的誓言。1949年,成都軍校畢業,周紹葆和他的同學們便集體起義,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大學學習。學習期間,他們參與成渝鐵路工程建造,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靠雙手和建設國家的飽滿熱情,創造了一個個鐵路筑造工程的奇跡。周紹葆也因忘我努力,表現突出,從幾千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一名“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身)成員。
翌年,朝鮮戰爭爆發。周紹葆覺得報國的時機到了,于是寫了一封長長的血書,堅決要求到前線參戰。1951年3月,他隨60軍跨過鴨綠江大鐵橋,途經新義州、定州、新安州、海南里、江東、三登等幾十個城鎮,以夜間急行軍速度,千辛萬苦到達三八線北側的集結位置,4月22日投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作為工程兵,周紹葆主要任務是跟隨60軍司令部為軍首長筑造指揮所。除此以外,還參與完成了多項緊急任務。奉命率領工兵排除各種型號地雷、修筑公路、架橋,等 等。5月24日,180師被困,為掩護野戰醫院、高射炮部隊、后勤單位及60軍直屬部隊順利轉移,在十分艱苦的情況下,60軍司令部組織警衛連、工兵營連夜冒雨急行軍搶占馬坪里高地狙擊敵軍,激戰四晝夜,雖傷亡慘重,但最終完成了任務。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后,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山地防御作戰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有效削弱敵人空炮火力的殺傷效果,增加自身防御的穩定性,創造出了坑道戰法。這一創造發明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肯定,并被全面推廣。周紹葆也被調去構筑坑道工事,每次接受任務,從設計方案到具體施工,他和工兵戰士同吃同住。其中,他還完成了上甘嶺坑道工事群的一段坑道的構筑任務,對上甘嶺戰役的勝利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周紹葆和他的戰友們也因此受到志愿軍司令部的表彰。歷經3年的浴血奮戰,周紹葆九死一生,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戰斗任務,并被記個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
厚德育人
1953年底朝鮮戰爭結束,周紹葆轉業到地方。他選擇了三尺講臺,終于圓了他兒時當老師的夢想。從教40余載,在教苑這塊沃土上,周紹葆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他力求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始終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去影響學生,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如今,周紹葆的學生遍布社會各行業。對他們而言,周紹葆是良師,又是益友,是長者,又更像慈父。
2008年4月23日,周紹葆任教的蘇州市第二十六中學舉行愛國愛教愛生相關活動,特別請他為全校80多位青年教師介紹從教40年的經歷。此外,還邀請了他的幾位學生,講述當年周紹葆的師德、師品和師魂,以及周紹葆對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影響。周紹葆有位學生,聰明但頑劣,受“讀書無用論”思想影響,無心學習,經常逃課,并打架斗毆,從上中學前的“校大隊長”變成了一個“問題學生”,雖經過無數次談話教育,卻無悔改之意。周紹葆每天登門家訪,在與家長取得“重教不重責”的統一認識后,協調制定教育方案。經過雙方近兩年的努力,終于使這個學生受到教育和感化,最后取得徹底轉變,重新步入了學習的正軌。對此,周紹葆深有感觸地說:“轉變一個學生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不怕反復;如果缺乏一顆愛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那是很難取得成效的。……能挽救一個學生對老師來說是最幸福的事”后來,這名學生不但擁有自己的事業,還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他把周老師當成再生父母,對周老師當年的循循善誘感恩于心,常常帶著妻兒看望老師。古稀之年的周紹葆卻常常自責說:“我至今還感到遺憾,沒有幫助他考上重點大學,按照他的智慧應該是清華或北大的料子……”只有慈父,才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只有仁者才會如此樂于利他,只有心靈高尚的人才能達到如此豁達的境界!
周紹葆的教學生涯里,還有許多誨人不倦的故事。在蘇州中山進修學院任職時,有一位姓金的學生,母親早年去世,家庭條件差,又因工傷事故致右手傷殘,情緒悲觀低落。周紹葆得知后找他談心,告訴他應該看看吳運鐸和保爾的故事,身殘但要志堅,鼓勵他說,用左手寫文章照樣能書寫出絢麗人生。在周紹葆的不斷鼓勵和精心輔導下,這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活躍在新聞戰線上成績卓著的記者。每當周紹葆從報刊、電臺、電視臺里聽到他署名的文章時,都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1991年,已退休的周紹葆受蘇州市民革委托到蘇州中山進修學院主持工作。蘇州中山進修學院于1981年由民革蘇州市委創辦,1998年經江蘇省教委批準成為首批全日制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院校。“在其位,謀其事;司其職,負其責”,周紹葆全身心投入到學院的工作中。當時,學院面臨生源、體制、師資、經費等許多問題。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辦學中脫穎而出,辦出特色,對周紹葆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周老結合自身條件,帶領學院推出一系列改革:實行崗位責任聘用制,重組優化管理班子,解決了多年一直未能解決的班子老化問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擇優遴選,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逐步更新、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周紹葆的心血沒有白費,經過改革,學院的教學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生源逐年遞增,辦學規模不斷擴大。1994年,學院招生達8300人次,創建校15年來最高記錄,教學質量和學校聲譽都有明顯提高。在學院工作的12年里,周紹葆先后三次代表學院在全省介紹辦學經驗。1993年11月26日,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民辦教育研討會”,系統介紹蘇州中山進修學院的辦學特色,受到各級領導和與會者的好評。他本人被評為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社會助學先進工作者。1993年3月,周紹葆當選蘇州市第11屆人大代表。
心系黃埔
榮譽加身并未讓周紹葆忘記自己黃埔生的使命。作為黃埔同學,周紹葆對黃埔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擔任蘇州市黃埔聯絡組組長以來,他根據蘇
州的實際情況,把市區的黃埔同學分成四個活動小組,每個小組設有正副小組長。每月召開一到兩次小組長會議,溝通情況,布置工作,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做好黃埔同學的團結和教育工作。每年的黃埔軍校校慶及抗戰勝利紀念日,周紹葆都會組織蘇州黃埔同學及部分親屬開展活動,為大家溝通思想、了解情況提供互動平臺。
周紹葆還特別關心黃埔同學的生活。對黃埔同學遇到的各種困難,周紹葆總是毫不遲疑地伸出援助之手。黃埔16期畢業的安徽老學長,原在蘇州煤球廠工作,被辭退后無生活補貼,生活沒了著落。得知此事,周紹葆及時向蘇州信訪局反映其生活困難問題。經過數次溝通,終于為老學長爭取到一次性補助8000元。16期生黃學長,其子患精神疾病,離異,孫女讀書的學費遇到困難,周紹葆帶頭集資,募得2000元及時送到孩子手中。還有13期生周學長生病住院,19期生徐學長子女失業,無經濟來源,生活困難……雖然周紹葆經濟上并不寬裕,但他總是急同學所急、想同學所想,為解同學燃眉之急,不僅自己一次次慷慨解囊,還組織募捐,協調各部門解決問題。奔波忙碌中,他渾然忘卻自己已是80多歲的老人了。黃埔同學和親屬看在眼里,感動在心,凡事都要找周紹葆商量,周紹葆成了同學們“最貼心的人”。
周紹葆積極聯絡海外同學,以鄉情為紐帶,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加強與在臺同學交流。蘇州是江蘇省經濟龍頭地區,每年吸引大量臺灣及海外投資,臺胞臺商相對集中。周紹葆積極與在蘇臺商中的黃埔同學及親屬取得聯系,并通過臺灣黃埔同學帶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23期1總隊同學名單,了解同期同學情況。在得知有3位臺灣退役將領在蘇州買房定居后,便與蘇州市委、市民革有關同志一起前往走訪看望、座談交流,幫助這幾位校友解決在當地遇到的實際問題。每逢端午、中秋、重陽、黃埔校慶,周紹葆與有關部門同志登門拜訪臺灣學長,或送去祝福、節禮,或設宴款待,讓臺灣同學感到家人般的溫暖。周紹葆還率先組織蘇州黃埔同學開展了一封信、一篇文章、一個電話、一張賀卡的活動,積極與海外黃埔同學及親友保持聯系。真情換來友情,多年來,周紹葆不斷鞏固與老朋友的情誼,同時結識了許多新朋友,為江蘇與臺港澳及海外同學的交流架起了橋梁,為推動兩岸交流往來做了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獲得海內外黃埔同學的交口稱贊。2006年,周老被黃埔軍校同學會評為全國“先進會員”稱號。
伉儷情深
周紹葆說,他的一生有兩不忘:一是父母養育之恩不可忘,二是妻子相助度過磨難之德不可忘。說起老伴茅於華,周紹葆總是充滿感激之情:“我這輩子最感謝的人就是我老伴,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今天!”
在最艱難的歲月里,正因為茅於華不離不棄,艱難困苦一肩挑,才使這個家在陰霾中堅強地支撐下來,個中辛苦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20世紀50年代他們相戀時,一個是 有“反動”歷史身份的復員軍人,另一個則是有著光明前途的入黨積極分子。兩人的戀情從一開始就遭到了百般阻撓,但茅於華堅信一個從戰場回來的最可愛的人絕不是什么壞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周紹葆,隨后的命運便因這次選擇而進入了一個顛沛流離、非難不斷的境遇。“文革”時期,周紹葆被隔離,全靠茅於華每月40多元的工資應付生活,同時因受到牽連,茅於華也成了打壓對象。一邊是精神上的打壓排擠,一邊還要照顧家中老小,生活常常捉襟見肘,茅於華只好變賣家中衣物度日。禍不單行,周紹葆病重,被醫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高昂的醫藥費使這個艱難度日的家庭雪上加霜。茅於華沒有退卻,她悄悄跑到血站賣血,籌款及時買回藥品,救回了周紹葆性命。患難見真情,大難當前不放棄已屬不易,以命相搏,又是需要何等的勇氣!茅於華說:“當時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了,我只有用自己的命去換周紹葆的命。”愛之深切,令聞者無不動容。相濡以沫60載,茅於華始終用淳樸、善良和真摯默默地相伴左右。正是有了她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工作上無私的支持,才使得周紹葆在事業上放手拼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佳績。2006年,二老金婚紀念,周紹葆賦詩兩首送給老伴,紀念兩人走過的風雨路程:
於華同志七十壽辰
乙未迎春喜結緣,累年冤案鑄情堅。養兒育女勞心瘁,動亂浩劫苦周旋。高山流水能知音,幾度沉疴幾度關。感卿時事多助我,同舟共濟百年圓。
金婚感言三首
五十春秋濟同舟,往事悠悠掛心頭。真情脈脈相激勵,無怨無悔同步走。
白駒過隙不待人,茹苦含辛志更堅。兩鬢銀絲知多少,如履薄冰度日艱。今日兒女多有恒,愛崗敬業人稱道。理得心安全無慮,老少同歌樂迢迢。
如今,周紹葆安享著幸福的晚年生活,妻賢子孝,其樂融融。
縱觀周紹葆的一生,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始終不渝地堅持年少時要為社會作貢獻的志向,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地完成好每一個角色賦予的任務和使命。他身上充分體現了愛國、奉獻、犧牲的黃埔精神,也始終激勵著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