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概述
紅軍長征概述1934—1936年間,中共中央機關和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紅25軍陸續撤離原各革命根據地,從長江南北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紅軍轉戰15省市,最遠行程25000余里,四路紅軍合計行程約65000里,歷時兩年,在陜北實現大會師。
紅6軍團拉開長征序幕。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減輕中央根據地的壓力,并給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1934年7月初以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到閩浙皖贛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創造新的根據地。先遣隊轉戰閩東、閩北、浙西和皖贛邊,宣傳抗日主張,但未能達到大量調動國民黨軍、減輕中央根據地壓力的目的。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又于7月23日命令紅6軍團撤離湘贛根據地,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爭,并同在湘西活動的紅3軍(1931年由紅2軍團改編)取得聯系,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1934年8月7日,紅6軍團突圍西移,10月下旬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與紅3軍(后恢復紅2軍團番號)會師。
中央紅軍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1934年10月初,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實施戰略大轉移,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8.6萬余人,從瑞金、古城、于都等地出發,開始長征。紅24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余人,在項英、陳毅領導下,留在當地堅持游擊戰爭。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從于都縣城西南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之間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至11月15日,紅軍通過國民黨軍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域。11月25日,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廣西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第四道封鎖線)。27日,紅軍一部渡過湘江。紅軍在湘江兩岸浴血奮戰,于12月1日渡過湘江。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
中央紅軍轉戰川滇黔邊。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擴大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制定了紅軍此后的戰略方針,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1月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2月初,中共中央在滇東北威信縣扎西鎮召開政治局會議,張聞天代替博古在中央負總責。2月11日,紅軍掉頭向東,18—21日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下旬,在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3月12日,茍壩會議上組成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3人軍事指揮小組。3月16—17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紅軍突然轉向東北,21日四渡赤水河,折回黔北。31日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8日,中央紅軍主力從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防線,27日抵昆明附近,5月9日從皎平渡全部渡過金沙江。中共中央在會理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鞏固了毛澤東在軍事上的領導地位,進一步統一了黨和全軍的思想。
強渡大渡河。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陜革命根據地(亦稱川陜蘇區)活動,為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取得了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向西轉移。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為執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根據地的計劃,于5月15日由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5月20日,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迅速北進,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民區,于24日晚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控制了安順場渡口。25日,紅1團18名勇士乘船強渡成功。紅1師及干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左岸北上,主力和先頭部隊紅4團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兼程急進,29日下午奪取瀘定橋。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大渡河。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川西。中央紅軍占領天全,突破了川軍蘆山、寶興防線。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翻越夾金山北進達維途中,與紅四方面軍一部會師。8月15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率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軍組成的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由第1、第3、第4、第30軍組成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紅軍指戰員歷盡艱辛,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左路軍先頭縱隊于8月20日到達阿壩地區,右路軍于27日到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29—31日,右路軍第30軍和第4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約5000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
紅25軍長征。1934年冬,在國民黨軍集中40多個團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圍攻的情況下,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紅25軍和鄂豫皖省委2900余人于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長征。12月底,紅25軍激戰獨樹鎮,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線,轉戰到陜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區,取得了庾家河反擊戰的勝利,在鄂豫陜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至1935年5月,經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等戰斗,開辟了鄂豫陜邊根據地。7月上旬,在袁家溝口殲滅國民黨軍1個旅,北出終南山,過隴東。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7月16日從西安以南豐裕口出發,經戶縣、周至縣境西進,入甘肅,占兩當,血戰四坡村。9月16日在永坪鎮與紅26、紅27軍會師,合編為紅15軍團。
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到陜甘。張國燾不執行中央的指示,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1935年9月10日,毛澤東等率紅1、紅3軍和軍委縱隊(后組成陜甘支隊)繼續北上。17日拂曉,一舉奪取天險臘子口,入甘南,翻越六盤山,于10月19日到達陜甘蘇區吳起鎮。至此,中央紅軍主力歷時1年、縱橫11個省、行程25000里的長征先期勝利結束。11月初,紅軍陜甘支隊在甘泉附近同紅15軍團會師。11月21—24日,紅一方面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扎根陜北奠定了基礎。
紅四方面軍南下川康邊。1935年10月8日—20日,南下紅軍發動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擊潰川軍6個旅。24日,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13—19日,紅軍在名山百丈地區同川軍10多個旅激戰7晝夜,殲川軍1.5萬余人,紅軍傷亡近萬人。1936年2月,紅軍被迫西移,4月入道孚、爐霍、甘孜地區。紅軍由南下時的8萬余人減為4萬余人,張國燾南下行動遭到失敗。在中共中央勸導和督促下,經朱德、劉伯承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斗爭,張國燾被迫于6月接受中共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三個方面軍陜北大會師。1935年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1936年3月30日進到貴州盤縣、亦資孔地區。朱德、張國燾電令紅2、紅6軍團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2日到達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原紅9軍團)奉中革軍委電令,組成紅二方面軍。7月初,紅二、紅四方面軍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共同北進。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后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中共中央在長征中召開的主要會議: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扎西會議、茍壩會議、會理會議、兩河口會議、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巴西會議、俄界會議、榜羅鎮會議、吳起鎮會議。
長征中的主要戰役和戰斗。紅一方面軍:湘江戰役、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激戰臘子口、直羅鎮戰役。紅二方面軍: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轉戰湘黔滇、烏蒙山回旋戰、隴南進攻戰斗。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役、千佛山戰斗、毛兒蓋戰斗、包座戰斗、綏崇丹懋進攻戰役、天蘆名雅邛大進攻戰役、岷洮西進攻戰役。紅25軍:獨樹鎮戰斗、庾家河戰斗、袁家溝口戰斗、四坡村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