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和黃埔精神——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一脈相承,都是中華兒女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既體現了各自特色,“愛國、革命”是黃埔精神最鮮明的特點,“愛國主義”是抗戰精神最顯著的特征,同時又彰顯了普遍共性,即把“民族解放與復興”作為奮斗目標,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犧牲的奮斗精神。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指向和價值取向上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具備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具有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特質和魅力,成為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脈、支撐中華民族風雨無阻向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全力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體把握、傳承和發揚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抗戰精神和黃埔精神的豐富內涵
“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
一百年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提出“以俄為師”的口號,指出國民革命的目的不僅在打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和幫助下,在蘇聯政府代表鮑羅廷的具體指導下,孫中山力排眾議,積極推進國民黨改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了黃埔軍校。從此,神州大地一批批革命精英,滿懷“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雄心壯志,云集在“革命的黃埔”。
1926年,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共產黨員安體誠在《什么是黃埔精神》一文中首次提出“黃埔精神”這一概念,指出:“黃埔精神,是堅信并實行總理所定聯俄、聯共、擁護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軍人精神。”1928年,黃埔軍校在建校4周年時,專門刊印了《黃埔精神》一書,其中將黃埔精神概括為“犧牲、團結、負責”,即“為總理而負責、為主義而團結、為革命而犧牲”。而后伴隨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實踐,黃埔精神有了新的闡述,包含東征時期“愛國家,愛百姓;不要錢,不要命”的“兩愛兩不”精神,和北伐時期“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其內涵雖幾經延展豐富,但愛國、革命、團結、犧牲、奮斗、忠誠的內核卻始終存在。
2024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4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新征程上,黃埔軍校同學會要牢記建會宗旨和政治使命,繼續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進一步強化思想引領和組織建設,發揮特色優勢,堅定反‘獨’促統,為同心共圓中國夢廣泛凝心聚力”,明確了黃埔精神的核心要義。
總而言之,黃埔精神是在黃埔軍校的發展歷程和黃埔師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代表性精神。黃埔師生以愛國為出發點,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業,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努力。雖然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但在共同的革命目標指引下,他們相互協作、緊密配合,面對殘酷的戰斗環境和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為了理想和信念,甘愿奉獻自己的生命。兩次東征,黃埔軍校師生共犧牲586人。北伐戰爭,眾多黃埔軍人沖鋒在前,先后陣亡1751人,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31年至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畢業、結業的黃埔學生共計21萬余人,他們源源不斷奔赴抗日前線,抗敵報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黃埔軍校出身的團以上軍事指揮官約有3000多名。可以說,黃埔師生用熱血踐行了“繼承先烈、奮斗犧牲。發揚光大,赴義蹈仁。言出身隨,誓底功成”的錚錚誓言。
偉大抗戰精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軍民浴血14年,以3500多萬傷亡的代價,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儀式并首次提出“抗戰精神”。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首次明確闡述了抗戰精神的深刻內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總而言之,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集中體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全體中華兒女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男女老幼,都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的大潮,展現出人民戰爭的巨大偉力。無數愛國志士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展現出強烈的愛國自覺。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和威逼利誘,中華兒女堅守民族大義,毫不畏懼,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從容不迫、舍身取義,“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楊靖宇、趙一曼等抗日英雄的壯舉,就是這種民族氣節的生動體現。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沒有被敵人的強大所嚇倒,而是以大無畏的精神,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軍民相結合,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前方斗爭與后方斗爭相結合,公開斗爭與隱蔽斗爭相結合,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抵御外敵的鋼鐵長城。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日戰爭是一場長期而艱苦的戰爭,中國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苦難,但始終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戰勝黑暗,進步必將戰勝反動,最終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這種必勝的信念,支撐著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去爭取勝利。
黃埔精神與抗戰精神的內在關系
黃埔精神與抗戰精神都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都為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和尊嚴作出了重要貢獻。它們一脈相承,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
淵源傳承
一方面,黃埔精神為抗戰精神奠定基礎。黃埔師生秉持黃埔精神投身抗戰,軍事素養和精神品質在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得到進一步發揚,成為抗戰精神的重要源泉。葉劍英、左權、聶榮臻、徐向前、陳賡、戴安瀾等諸多接受過黃埔精神熏陶的將領傳承了黃埔時期的軍事智慧和意志品質,無役不與,身先士卒,指揮著全國三分之二的精銳部隊,在各大戰場上馳騁殺敵,深深影響著抗戰士氣。另一方面,抗戰精神升華黃埔精神。抗戰這一全民族參與的艱苦卓絕的斗爭,賦予了黃埔精神新的時代意義和內涵。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驗下,在更廣泛的抗戰實踐中,國共兩黨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在與民族大義、人民群眾的結合中,黃埔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
內涵相通
一方面,愛國主義是黃埔精神與抗戰精神的出發點,黃埔精神的靈魂是愛國革命,黃埔軍校不同于舊式軍校的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實行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的方針,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所造就的不是為升官發財和穿衣吃飯的舊軍人,而是能擔負起救國救民責任的革命軍骨干。黃埔師生以挽救中國危亡、努力建設中華為己任。抗戰精神同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在抵御外敵入侵的過程中,中華兒女為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浴血奮戰,二者都將愛國情感化作實際行動。另一方面,犧牲精神相通。黃埔精神包含奮斗犧牲,黃埔訓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校歌頌“以血灑花,以校作家”。抗戰時期,無數中華兒女包括大量黃埔出身的將士在慘烈的戰斗中前赴后繼,展現出不畏犧牲的堅定信念。
目標一致
一方面,求得民族解放目標一致。黃埔精神以愛國革命為重要內涵,其目的是通過革命的軍事力量推動中國的政體變革和民族獨立。抗戰精神則是在抵御日本侵略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為了實現民族解放、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形成的,二者的根本目標都是要使中華民族擺脫被壓迫的困境,實現民族的自由和獨立。另一方面,捍衛民族尊嚴目標一致。黃埔精神激勵著黃埔軍人在革命中為民族尊嚴而戰,反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不平等對待。抗戰精神同樣圍繞著維護民族尊嚴展開,在日本侵略者妄圖踐踏中國尊嚴之時,全體中華兒女奮起反抗,這種捍衛尊嚴的訴求是二者共同的目標所在。
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的共同時代價值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個民族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中華民族、中華文明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生生不息、綿延不斷,關鍵在于中華民族始終有著國土不能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中誕生的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代表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更應該在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發揮作用,增強自身時代性與生命力。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它們所蘊含的愛國、團結、奮斗等品質特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價值指引,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懈努力。一是激勵愛國熱情。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黃埔軍校師生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努力,抗戰時期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侮,這種愛國熱情能激發當代人對國家的熱愛,激勵大家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奮進,化為投身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二是鼓舞拼搏斗志。黃埔精神中的奮斗犧牲和抗戰精神中百折不撓的信念,能鼓舞人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面對困難和挑戰毫不動搖、絕不退縮,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三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抗戰精神是全民族在抵御外敵過程中萬眾一心的體現,黃埔精神也吸納凝聚了一批革命力量。這些精神是寶貴的歷史資源,能感召中華兒女緊密團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下,協調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四是傳承責任擔當。黃埔精神與抗戰精神中所蘊含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精神,讓當代人銘記革命先輩們為國家和民族付出的艱辛,傳承和發揚這種責任感,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各盡其職,為民族復興事業添磚加瓦。
為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時代載體
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延續、發展和升華,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并通過歷史實踐讓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傳承愛國主義傳統。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黃埔精神以愛國革命為靈魂,黃埔師生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投身革命事業。抗戰精神同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在抵御外敵的殘酷斗爭中展現出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捍衛。愛國主義是黃埔精神與抗戰精神的出發點,二者通過生動的歷史實踐,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下來,并使其更加深入人心,讓后世銘記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懷的重要性。二是延續傳統集體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團結、和諧。抗戰時期,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眾志成城,體現出團結的力量。黃埔軍校的師生也秉持著親愛精誠的理念,在軍事行動中相互配合。這種團結協作精神傳承了傳統文化中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讓人們認識到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力量生于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三是展現自強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剛毅堅卓。黃埔軍人在復雜艱難的革命局勢中奮斗犧牲,展現出堅韌不拔的毅力。抗戰時期,中華兒女面對強大的日軍不屈不撓,堅持長期抗戰。這些都體現了對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精神的踐行,激勵當代人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保持永不停息、自立自強的品質,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四是升華傳統道德價值。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民族氣節和道德操守。“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都彰顯了中華兒女在民族危難關頭的高尚氣節,無論敵人如何誘惑和威逼,始終堅守民族大義,不為所動。這種氣節是對傳統文化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道德觀念的升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在民族救亡圖存的實踐中得以充分體現和傳承。
為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完全統一提供思想武器
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引導,激勵兩岸中華兒女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共同奮斗。一是系牢文化紐帶。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都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之中,它們承載著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和尊嚴而戰的共同記憶。這種精神上的共鳴可以喚起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讓他們認識到兩岸同根同源,曾經能夠團結一心,共御外敵,如今也應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二是凝聚民族情感。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是兩岸共同的精神遺產,都有強大的凝聚力,都是中華民族情感的體現。發揚這些精神,可以彌合兩岸在長期分隔中產生的差異,重新凝聚臺灣同胞的民族情感,使其在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認同兩岸是一個整體,反對“臺獨”分裂,為解決臺灣問題奠定情感基礎。三是激發愛國情懷。黃埔精神的愛國革命內涵和抗戰精神的愛國主義核心,對于在臺灣地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著積極意義。通過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可以激發臺灣同胞的愛國情懷,讓他們明白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國家觀,自覺抵制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思想,積極推動兩岸關系朝著有利于統一的方向發展。四是樹立和平理念。抗戰精神和黃埔精神都追求和平、崇尚正義。在解決臺灣問題上,可以倡導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統一,以這兩種精神為指引,讓臺灣同胞看到大陸追求和平統一的誠意和決心,相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和平統一是契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品質,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歷史借鑒和精神滋潤,激勵著國際社會朝著更加和平、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一是傳播珍視和平理念。黃埔軍校培養軍事人才的初衷是為了推動民族解放和國家統一,其蘊含的是通過正當軍事手段實現和平的追求。抗戰精神是在抵御侵略的殘酷戰爭中形成的,但這場戰爭是為了捍衛和平,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斗爭。這兩種精神都向世界傳達了和平的珍貴,警示戰爭的危害,這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和平理念相契合,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減少沖突、促進和平發展。二是宣揚團結抗爭做法。抗戰時期全民族團結一致抵御外敵,這種團結協作精神是抗戰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黃埔軍校培養的人才也在不同的革命和抗戰場景中相互配合。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范例,告訴世界各國人民,在面對全球性問題時,只有像中國抗戰時期那樣團結起來、協同作戰,才能有效應對挑戰,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三是捍衛與堅持正義。抗戰是正義對邪惡的戰斗,抗戰精神代表了對正義的堅守。黃埔精神也包含著為正義而奮斗的內涵,黃埔軍人投身革命和抗戰都是為了追求民族解放和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正義精神的支撐,反對霸權主義和非正義的國際行為,這兩種精神能激勵各國維護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促進國際社會的良性發展。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鑄就偉大夢想。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都誕生于中華民族浴血革命的光輝歷史中,都是對戰爭實踐中形成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的抽象與概括。弘揚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能進一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有助于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樹立止戈為武、鑄劍為犁的和平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