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需要,中國在1941年與英國簽訂《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組建中國遠征軍支援盟國。自1942年仰光危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到完全取得勝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歷時近半年,雖給日軍以重創,但未能挽回緬甸防御戰的頹勢,一部撤回云南,一部撤至印度;第二階段,1942年8月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負責中國駐印部隊的整訓,并于1943年2月重建中國遠征軍(本文稱之為滇西中國遠征軍)進行整訓,中國駐印軍、滇西中國遠征軍在整訓的同時,開始了反攻計劃。1945年1月,中國駐印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
第一階段
組建中國遠征軍與入緬援英作戰滇緬公路是中國為適應抗戰需要而開辟的一條重要國際交通干線,東起昆明,西至緬甸臘戍,與仰(光)曼(德勒)鐵路連接,中國遠征軍的作戰行動即圍繞滇緬公路展開。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簽訂《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國決定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衛立煌(未就職)任司令長官,準備入緬援英作戰。
1942年1月,日軍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第33、第55師團突破泰緬邊境,31日占領毛淡棉,2月4日占領拔安。2月16日,仰光形勢岌岌可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遂令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第5、第6、第66軍共10萬余人入緬作戰。3月7日,日軍南方軍將第18、第56師團劃撥給第15軍,并令其向緬甸全境實施作戰。3月8日,仰光淪陷,日軍遂以第33師團由仰光地區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進犯,以第55師團由勃固地區向曼德勒進犯,以即將在仰光登陸的第56師團向東進攻,經莫契、壘固、東枝(棠吉)、雷列姆直插臘戍,妄圖切斷中國遠征軍的回國路線,以第18師團進攻曼德勒。
中國遠征軍在曼德勒地區浴血奮戰
中國遠征軍在日軍分路北進時趕到前線,以第5軍擔任曼德勒正面作戰;以第6軍擔任東路莫契、雷列姆方向作戰;以第66軍集結于曼德勒地區待機殲敵。西路伊洛瓦底江沿岸作戰,由英緬第1師擔任。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第200師進抵東吁(東瓜、同古),接收英緬軍防務。東吁踞仰光至曼德勒的鐵路要沖,它西銜普羅美、東接毛奇,成為阻止日軍北進的重要屏障,亦可作為反攻的基地。因此,一場惡戰就在這里展開。師長戴安瀾率領第200師于3月19日拂曉開始爭奪東吁的戰斗,持續四天四夜,打退日軍20多次進攻。25日,日軍第55師團向東吁市區發起總攻,與守軍第200師展開巷戰,雙方均傷亡慘重,原計劃馳援守軍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卻遲遲不能到位。27日至28日,日軍繼續猛攻東吁,并施放毒氣。29日,日軍第56師團也趕到東吁加入圍攻,使東吁守軍陷于苦戰。但新編第22師進展緩慢仍然沒有到位,第96師在運輸途中又被阻于彬文那(平滿納)附近。杜聿明鑒于已經不能迅速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解東吁之圍,而第200師傷亡過大,且彈藥將盡,為保全實力,遂令第200師撤出戰斗。晚間,第200師主力突圍至耶達謝歸建。在東吁保衛戰中,中國遠征軍共殲滅日軍50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英緬軍。4月1日,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乘車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司令部所在地漂貝,會見杜聿明,贊揚中國軍隊英勇善戰,對中國軍隊在東吁掩護英緬第1師安全撤退表示感謝。
4月2日,羅卓英接替衛立煌出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4月3日,日軍第15軍確定其曼德勒會戰計劃:“以精銳兵團切斷臘戍方面敵軍的退路;以主力沿東吁——曼德勒公路和伊洛瓦底江地區向曼德勒方面前進,包圍敵軍主力的兩翼,在曼德勒以西、伊洛瓦底江地區壓倒并殲滅該敵;然后,在臘戍、八莫、杰沙一線以西捕捉殲滅殘敵,同時,不失時機地以精銳一部向怒江一線追擊。”據此,日軍以主力沿東吁、曼德勒軸線實施進攻,以東西兩翼進攻為策應。4月5日起,日軍派第55師團依次向耶達謝、斯瓦等陣地實施猛烈攻擊。與此同時,中國遠征軍長官部于4月9日制定彬文那附近會戰計劃:以新編第22師為阻擊兵團,扼守斯瓦河北岸,依次阻擊消耗進犯之敵;以第96師為固守兵團,堅守彬文那地區;以第200師為機動兵團,待機采取攻勢,夾擊圍殲日軍于彬文那地區。11日,日軍第18師團到達戰場,加入攻擊。新22師逐次抵抗,日軍傷亡慘重,不敢冒進。激戰至16日,守軍安全進入彬文那既設陣地。正當第5軍彬文那會戰準備大體就緒的關鍵時刻,東西兩翼遭到日軍威脅。在此情況下,史迪威、羅卓英于18日下令放棄彬文那會戰北撤,準備曼德勒會戰。
在援助西路英軍作戰中,英軍全然不顧與中國遠征軍達成的作戰計劃和配合作戰,私自決意放棄緬甸,全線退守印度。4月1日,英軍放棄卑謬。5日放棄阿蘭廟,并要求中國遠征軍到沙斯瓦、馬圭接防,掩護其撤退。14日,進攻仁安羌的日軍擊潰賓河(平墻河)南岸英緬軍,奪取了沙斯瓦、東敦枝等地。陷于危機的英軍緊急要求援助,遠征軍長官部即令第66軍新編第38師副師長齊學啟率第113團赴皎勃東地區增援。17日,日軍攻占馬圭,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英緬軍第1師全部及坦克營一部被包圍于仁安羌以北地區。驚恐萬狀的英緬軍不斷向中國遠征軍呼救。遠征軍長官部遂令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率主力增援。18日拂曉,第113團進至賓河北岸,向該地日軍展開攻擊,激戰至中午,將日軍擊潰。此時,被圍的英緬軍第1師師長報告:“本師飲水及食糧斷絕已經兩日,困難萬分,官兵無法維持,勢將瓦解。”為解救英軍危急,已抵前線的新編第38師立即調整部署,于19日拂曉向敵人實施猛烈攻擊,直至下午終將日軍擊潰,收復油田區,救出被圍的英軍7000余人及被俘的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余人。此舉轟動英倫三島,倫敦方面稱為“暴風雨前暫時沉寂中之一道清流”。
仁安羌援英之戰,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以少勝多,擊潰優勢日軍,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的英緬軍第1師,戰果卓著,受到同盟國的贊譽。役后,孫立人準備集中全師兵力,反攻當面日軍,但英軍違背共同防御計劃,單方面向印度方向撤退,致使日軍重新占領仁安羌,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的結果付諸東流。
中國遠征軍作戰失利被迫撤退
東吁失陷后,日軍以第56師團向東進攻,經莫契、壘固、東枝、雷列姆直插臘戍,準備切斷中國遠征軍的回國路線。日軍首先以坦克、汽車組成快速部隊向壘固方面突進,守軍未能有效阻敵前進。1942年4月20日壘固失陷后,日軍第56師團分兩路向北挺進,一路由和榜以西指向東枝,一路由和榜以東指向雷列姆。為應付危局,中國遠征軍長官部于21日下令由第6軍軍長甘麗初率該軍在雷列姆、和榜附近阻擊向該方面攻擊之敵;由杜聿明率第200師及軍直屬部隊立即由敏鐵拉乘汽車向東枝增援。23日第5軍部隊抵達時,日軍已攻占東枝,第5軍立即展開攻擊,戰至25日收復東枝。第5軍決定集結兵力繼續鞏固東枝,向雷列姆攻擊前進,以切斷北犯臘戍之敵的后路。但史迪威、羅卓英下令除留第200師向雷列姆發起攻擊外,軍直屬部隊和正在向東枝集結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折向曼德勒,準備曼德勒會戰。杜聿明遵令率部西移。26日,東枝再度失陷。史迪威和羅卓英仍執意要在曼德勒會戰,沒有調集主力增援臘戍,致使守衛臘戍的兵力僅有新28師一小部。28日,日軍攻占西保,29日侵占臘戍,并迅速向中國滇西進犯。由于駐守滇緬公路沿線的第66軍新編第28師、新編第29師抵抗不力,致使日軍在5月初接連侵占滇西邊境的畹町、芒市、龍陵等地,并推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側。中國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奉命從滇西和昆明抽調部隊前往怒江前線阻擊,在惠通橋一帶與日軍激戰3天,依托怒江天險擋住日軍,與日軍隔江對峙。同時,日軍第56師團主力一部于3日攻占八莫,8日攻占密支那,切斷了中國遠征軍主力的回國退路。
中國遠征軍艱難撤退臘戍失守后,史迪威和羅卓英急忙下令放棄曼德勒會戰,各部隊均東渡伊洛瓦底江,沿八莫、密支那大道撤向國內。后因回國退路被截斷,遂改令全軍向印度境內撤退。1942年4月30日至5月下旬,史迪威、羅卓英率長官部由瑞姑輾轉進入印度。但杜聿明不愿入印,經請示決定率部經密支那向中國境內的片馬、騰沖方面撤退。5月12日,第5軍各部抵達曼西,13日開始徒步向北,取道孟關、大洛、葡萄之線返國。5月至7月,第5軍各部均在撤退途中。新編第38師18日抵達曼西后,孫立人奉史迪威命令向西折往印度英帕爾。杜聿明率軍部直屬部隊及新編第22師向胡康河谷的大洛和新背洋撤退。行軍途中,時值雨季,連日暴雨,山洪暴發,部隊糧盡藥絕,官兵饑病交加,損失慘重,僅新編第22師就因饑病死亡2000余人。5月31日,第5軍直屬部隊及新編第22師奉命改道入印,在美軍空投糧藥的支持下,7月25日抵達印度利多。第96師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奉命經孟拱、孟關、葡萄返回滇西,于6月14日到達葡萄轉進野人山區,部隊糧藥斷絕,歷經千辛萬苦,翻過高黎貢山,于8月17日抵達滇西劍川。
第200師自4月下旬東枝戰斗后,奉命向北轉移,沿八莫、南坎線撤退。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封鎖線時,遭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在率部奮戰中身負重傷。5月26日晚在緬北茅邦村殉國。第200師官兵由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率領,扶棺向云南前進,6月17日抵達騰沖附近,29日轉到云龍時,全師官兵僅余2600余人。秋季,國內為戴安瀾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領導人高度贊頌了戴安瀾的英雄氣概和不朽功績。7月20日,美國總統授予戴安瀾軍團功勛章,表彰他在緬甸戰役中的卓著戰績。第66軍(欠新編第38師)在臘戍失守后,主力沿滇緬公路逐次在維新、貴街、畹町、芒市等地拒止日軍,并向龍陵、惠通橋方向撤退,在國內部隊接應下,輾轉至永平。退至景棟一帶的第6軍于4月30日獲悉臘戍失守,遂向景棟附近的緬甸、泰國、老撾邊境轉移,分別撤回國內。
中國遠征軍第一階段在中緬戰場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戴安瀾將軍所說:“緬甸防衛之戰,因我軍趕到太晚,建筑工事極感困難;前線‘緬奸’出沒,耗我力量不少;又因英方軍隊不能配合,致某師在緬被圍;又沒有空軍配合作戰,制空權為敵人獲得,使我軍未能達成預期之戰果。”中國遠征軍緊急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歷時近半年,轉戰1500余公里,雖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以有力的支援,可惜未能挽回緬甸防御戰的頹勢。
第二階段
中國駐印軍、滇西中國遠征軍積極整訓準備反攻
中國遠征軍入緬援英作戰失利后,一部撤回云南,一部撤到印度。為反攻緬甸、打通滇緬公路,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提出由美國軍官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和在云南裝備訓練30個師的計劃得到批準。1942年8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撤銷,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負責中國駐印部隊的整訓。自9月以后,中國方面開始陸續向印度空運士兵以接受訓練,并學習使用美械裝備。至1944年春,中國駐印軍共裝備、訓練了3個師。經過整訓,中國駐印軍官兵的體質、裝備火力、戰斗技能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同時,駐守滇西的中國軍隊也進行了整訓。1943年2月重建遠征軍,陳誠為司令長官(后由衛立煌接任),負責第二批遠征軍的籌組與整訓。4月,陳誠在云南楚雄設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11、第20集團軍,計有第2、第6、第8、第53、第54、第71軍。為使部隊盡快掌握美械裝備,先后舉辦了步兵、炮兵、工兵等訓練班,培訓部隊下級軍官,以提高作戰指揮能力。中高級軍官則空運至印度接受訓練。在統一編制、充實員額的基礎上,遠征軍開始陸續接受美械裝備和訓練。中國駐印軍、滇西中國遠征軍在進行整訓的同時,積極籌劃反攻緬甸、滇西的作戰方針和計劃。與此同時,日軍也不斷調整在緬甸的兵力部署,加強緬甸的防務,并企圖進攻印度,以摧毀中印空運基地和盟軍反攻緬甸的作戰基地。為此,日軍大本營于1943年3月設立了緬甸方面軍,統一指揮緬甸的作戰。隨后,日軍又向緬甸陸續增派了近5個師團的兵力。
中國駐印軍在緬北發起對日反攻作戰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日軍展開全面反攻作戰。駐守在緬北胡康河谷的日軍第18師團各部在中國駐印軍的凌厲攻勢下節節敗退,中國駐印軍迅速向南推進。在英、美軍各一部的配合下,中國駐印軍于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的日軍,并攻占杰布山隘,打開了通向孟拱河谷的門戶。4月初,中國駐印軍開始向孟拱河谷推進。中國駐印軍為求迅速打通中印公路,在惡劣的雨季氣候條件下繼續南下作戰。此時,中國遠征軍也在滇西向日軍發起了反攻。6月,中國駐印軍攻占孟拱城,全殲了孟拱河谷的日軍。8月,中國駐印軍攻克緬北重鎮密支那。防守密支那的日軍大部被殲,日軍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戰敗自殺。攻克密支那后,反攻緬北的第一階段作戰任務完成,中國駐印軍利用雨季進行休整。
滇西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發起對日反攻作戰
1944年5月11日,滇西中國遠征軍在美軍第14航空隊配合下向滇西日軍發起反攻,據守滇西的主要是日軍第33軍第56師團。第20、第11集團軍第一線攻擊部隊陸續渡過怒江,向預定目標推進。至5月下旬,滇西中國遠征軍基本完成了強渡怒江和進攻高黎貢山的戰斗任務。不久,滇西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令第20集團軍攻擊騰沖,第11集團軍攻擊龍陵、芒市。隨后,滇西中國遠征軍全部渡過怒江,投入戰斗。經過幾個月鏖戰,滇西中國遠征軍于9月相繼收復松山、騰沖和平戛等地。滇西殘余日軍退守龍陵、芒市等地頑抗。滇西中國遠征軍逐步集中兵力攻擊駐守龍陵的日軍,殲其大部,于11月上旬收復龍陵。
中國駐印軍、滇西中國遠征軍完成反攻任務勝利會師
滇西中國遠征軍收復騰沖、龍陵后,一鼓作氣攻克芒市、遮放。日軍第56師團殘部及第2、第49師團各一部退至畹町附近占領陣地,企圖作持久抵抗。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與中國駐印軍會師,滇西中國遠征軍乘勝沿滇緬公路及其兩側攻擊前進,并于1945年1月攻占畹町。1月27日,滇西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全部打通。次日,兩軍在芒友和畹町分別舉行了會師典禮和中印公路通車典禮。中國駐印軍和滇西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余人,繳獲了大批的武器裝備。中國軍隊也因此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結語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支援了國內戰場的反攻作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斗志。此外,還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減輕了盟軍在印緬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壓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軍的對日作戰及東南亞人民的抗日斗爭。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勝利,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必勝信心,更促進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合作精神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在中華民族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總之,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并取得勝利,不僅為中國抗日戰爭,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史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