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不久,中國遠征軍即宣告成立。從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到1945年4月番號撤銷,中國遠征軍在中國西南邊陲和異國他鄉組建、訓練、作戰,創造了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遠征軍將領中許多都是黃埔軍校出身,對此已有學者做過相關研究。但是,已有研究通常只針對中國遠征軍的軍事將領,而很少提及戰前籌劃、物資運輸、交通建設等戰爭幕后的黃埔英雄。為了讓他們的名字不被忘記,本文擬以兩次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為重點,同時覆蓋滇緬公路的管理機構和相關人員,梳理部分來自黃埔軍校師級以上(除特別說明外)黃埔師生。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中的黃埔師生
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兩國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由第5、第6、第66軍組成,準備開赴緬甸與英軍聯合作戰,抗擊日軍對緬甸的侵略。
第5軍中的黃埔師生
1933年2月至全面抗戰爆發,國民革命軍第5軍的編號一直空缺。
1937年4月,陸軍交輜學校戰車營與交2團裝甲汽車連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直屬國民政府軍政部,杜聿明任團長,在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慘重。
1938年1月,裝甲兵團在湖南湘潭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0師,為當時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11月,第200師在湖南湘潭擴編為新編第11軍。
1939年8月,新11軍正式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5軍,軍長杜聿明。12月底至1940年初,第5軍擔任昆侖關戰役的主力部隊,雖損失慘重,但成功阻擊并遲滯了日軍進攻。
1942年初,應英國之請,蔣介石命令第5軍由昆明駐地出發,于滇西集中,入緬甸作戰。此時,第5軍下轄第200師、新編第22師、第96師。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后,第5軍大部分開始撤回云南,之后一直留在后方整訓。新編第22師后來改道撤往印度,后編入中國駐印軍參與反攻作戰。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陜西米脂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并嶄露頭角。1936年,蔣介石派人考察歐美軍隊的現代化裝備,致力于推動中國軍隊的機械化建設。杜聿明被委以重任,直接參與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的籌建。1938年裝甲兵團在湖南湘潭整訓,先后擴編為第200師、新編第11軍,后又改番號為第5軍,杜聿明歷任師長、副軍長、軍長等職。1939年桂南會戰期間,杜聿明率領第5軍正面迎擊日軍,沉重打擊了敵人,取得昆侖關大捷。1941年2月,杜聿明作為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作軍事考察。1942年初,中國派出遠征軍,以衛立煌(未到任,后改為羅卓英)為司令長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
戴安瀾(1904—1942),字衍功,安徽無為縣人。1922年考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任校長的南京安徽公學高中部。1923年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第3期學習。北伐戰爭中屢立戰功,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第1師連長、中央軍校少校區隊長、教導第2師迫擊炮連長等職。抗戰爆發后,戴安瀾率部先后參加長城抗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等,多次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9年1月,杜聿明不再兼任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晉升為第5軍第200師少將師長。此后,戴安瀾率部先后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昆侖關戰役,屢立戰功,獲頒四等寶鼎勛章(一說青天白日勛章),國民政府贊揚他為“當代標準之青年將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2月,第5軍奉命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戴安瀾率第200師開往緬甸的東吁(同古、東瓜),指揮了著名的東吁保衛戰。第200師同來犯的敵人鏖戰近半個月。達成戰略目標后,蔣介石下令第200師北撤回云南。但是由于緬甸戰場上英軍的潰敗,導致日軍已形成封鎖線,撤退極其艱難。5月18日,第200師在朗科遭遇敵人埋伏,戴安瀾身受重傷,于26日壯烈殉國。7月14日,戴安瀾的靈柩運回昆明,各地紛紛舉行公祭大會。10月6日,國民政府追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后又發布戴安瀾入祀首都忠烈祠和入省、縣忠烈祠的命令。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紛紛敬獻挽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戴安瀾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對其家屬頗為關心,并要求有關部門修繕其陵墓。2009年9月10日,戴安瀾被授予“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廖耀湘(1906—1968),字建楚,湖南新邵縣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6期騎兵科,后赴法國機械化騎兵專業學習,成績優異,1936年回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先后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1938年擔任第200師少將參謀長。第200師擴編為新11軍,任新編第22師副師長。后來新11軍改番號為第5軍,廖耀湘仍任新編第22師副師長。1939年率部參加桂南會戰。1940年5月晉升為新編第22師少將師長。1942年初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3月下旬,廖耀湘率部增援正在東吁阻敵的第200師,解了第200師被圍之困。后又率部掩護第5軍和盟軍部隊撤退,并進入印度地區整訓。1943年10月,為打通中印交通線,廖耀湘受命率部由印度進入緬甸作戰,戰績斐然,于1944年8月晉升為新編第6軍軍長。1944年12月,廖耀湘率新編第6軍回國作戰。
第6軍中的黃埔師生
1938年8月,原屬國民革命軍第5軍的第93師擴編為第6軍,甘麗初任軍長,先后參加武漢會戰、桂南會戰。1940年11月,第6軍根據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命令在貴州興仁、安龍、興義附近整訓,此時下轄第49師、第93師及第8補訓處,后為適應戰爭形勢,第8補訓處改編為暫編第55師。1941年12月,第6軍開始調度兵力向滇西集合,為入緬作戰做準備。1942年2月入緬作戰。1945年6月撤銷番號。
甘麗初(1901—1950),字日如,廣西容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1期,先后參加過東征、北伐戰爭等。1935年接任第93師師長。1938年3月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8月南京國民政府將第93師擴編為第6軍,甘麗初升任軍長,率部先后參加武漢會戰、桂南會戰。1942年2月,第6軍編入中國遠征軍,甘麗初率部開赴緬甸,對日作戰。甘麗初的第6軍負責在緬甸東部的莫契、雷列姆等地抗擊日軍,因調度不力、情報工作滯后等原因,第6軍不斷潰退。4月,雷列姆、臘戍等戰略要地相繼失守,第6軍損失慘重,甘麗初被免去第6軍軍長職務,調任中央軍校第六分校主任,兼任西南干部訓練團副教育長。
呂國銓(1903—1983),字保全,廣西陸川縣人,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先后參加過北伐戰爭、淞滬會戰、桂南會戰,1939年擢升為第6軍93師師長。1941年11月,第6軍奉命進駐滇南開遠,后第93師進駐佛海(今云南勐海縣),其中第277團駐扎車里(今云南景洪市境內)一帶。1942年初,率部入緬作戰,以景棟為據點,扼守湄公河以北至景棟一帶,相繼與日軍、泰國軍隊交鋒。5月15日后放棄景棟,撤回云南佛海,以車里、佛海、南嶠一帶為主要防區。駐防佛海時,第93師還與來犯的泰國軍隊交戰多次,均成功打退了敵人的進攻。1945年,呂國銓奉命前往老撾處理日軍投降事宜。
彭璧生(1907—1983),湖南藍山縣人,黃埔軍校第7期畢業。曾任國民黨第5軍200師副師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后升任第6軍49師師長,率部在貴州安龍縣進行整訓。1941年任滇緬公路西段警備司令,指揮部隊依次由黔入滇,開往中緬邊界待命。1942年2月入緬作戰,負責景棟以西至薩爾溫江地區。4月,緬甸作戰失利,第6軍開始撤回國內。第49師經景棟、孟連等地回到佛海后,駐防南嶠縣一帶后又開往思茅。1943年秋,彭璧生調任第5軍副軍長兼湖南軍管區零道師管區司令。
陳勉吾(1895—1948),廣東豐順縣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騎兵教官,參加過北伐戰爭。1939年初任國民政府軍政部中央補訓處副處長,后調第8補訓處。1941年,第8補訓處改編為暫第55師,陳勉吾任師長。1942年2月,暫第55師從云南宜良縣至昆明,后開往芒市休整,不久進駐緬甸臘戍。4月,暫55師與日軍多次交鋒。由于防線過長,日軍對暫55師實施引誘深入、迂回包抄、切斷薩爾溫后撤路線的策略,暫55師潰敗。5月15日后撤回車里布防,不久開往思茅,后轉往昆明整補。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后,陳勉吾被撤職受審。
第66軍中的黃埔師生
1941年12月底,在重慶的軍政部第二補訓總處改編為第66軍,下轄3個師(新28師、新29師、新38師),軍長張軫。后開赴貴州普安、興義一帶整訓。1942年初編入中國遠征軍,從貴州出發,經云南進入緬甸作戰。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后,新28師編入第71軍,新29師番號被撤銷,新38師轉為中國駐印軍主力,后改編為新1軍。
張軫(1894—1981),字翼三,河南羅山縣人。早年參加過二次革命。1925年任黃埔軍校第4期戰術總教官,后參加北伐戰爭。抗戰時期,參加過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隨棗戰役等。1941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66軍軍長。1942年4月,率部入緬作戰。4月14日率部到達臘戍,曾指揮旗下新38師解救英國軍隊仁安羌被圍之困。第66軍負責駐防曼德勒至臘戍一帶,戰線拉得過長,部隊相繼在東枝、臘戍、畹町等地與日軍交戰,戰況慘烈。5月率部撤退回云南惠通橋。緬甸作戰失利后,率部在云南祥龍進行部隊整訓,后調任第14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中央訓練團副教育長。
劉伯龍(1899—1949),貴州龍里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1939年國民政府軍委會特別行動總隊編為新28師、新29師,劉伯龍任新28師師長。1940年新28師駐貴州黃平、興仁整訓,后編入新成立的第66軍。1942年1月,奉命率部由貴州興仁出發,經貴州興義,云南師宗、羅平、保山等地進入緬甸。4月,新28師進駐臘戍。根據命令,新28師駐防于曼德勒,后又調部分兵力駐守臘戍、梅苗等地。5月,新28師在臘戍、梅苗等地阻敵,堅守陣地。后因敵軍重兵圍攻,臘戍等地相繼失陷,新28師撤回云南,在畹町、芒市等地阻擊敵人。劉伯龍后調任黃埔軍校教育處處長。
馬維驥(1904—?),四川新都人,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曾任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侍從副官,后長期任職于特別行動總隊。1939年,國民政府軍委會特別行動總隊編為新28師、新29師,馬維驥任新29師師長。1942年4月28日至5月1日,新29師在臘戍等地阻敵,損失慘重。5月5日,新29師撤回云南境內,后經鎮康轉保山休整。由于此次入緬作戰失利,新29師番號被撤銷,馬維驥調往他處。
中緬運輸總局中的黃埔師生
全面抗戰爆發后,隨著戰爭的深入,中國物資的進口基本依靠西南地區的交通線。1937年10月,國民政府成立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不久改稱西南運輸公司,負責辦理從香港、越南、緬甸進口的國際援華物資,以及中國用以換取外匯的出口產品在國內外接轉運輸工作。1938年9月,西南運輸公司遷駐云南昆明。隨著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以及太平洋局勢的變化,日軍對東南亞地區侵略愈緊,西南地區物資運輸面臨較大困難。為適應形勢變化,國民政府于1941年11月在昆明成立軍事委員會運輸統制局中緬運輸總局,對外稱中緬運輸公司,接管西南運輸公司在滇緬地區的物資轉運工作,俞飛鵬任局長,陳體誠任副局長。下設昆明、楚雄、下關、保山、遮放等5個總站,分別由任潤田、余嘯南、薛文蔚、李承恩、陳安潤負責。1942年5月,滇緬國際運輸線被日軍切斷,中緬運輸總局業務基本停止。
俞飛鵬(1884—1966),字樵峰,浙江奉化人。1924年,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后歷任黃埔軍校軍需部臨時主任、副主任,國民革命軍兵站總監、交通部次長、交通部部長。全面抗戰爆發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后方勤務部部長,在國民政府西遷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后任中緬運輸總局局長,負責滇緬公路的修建與物資運輸等。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俞飛鵬主持下的中緬運輸總局為入緬作戰的部隊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后因作戰失利,滇緬公路上的重要物資轉運與存放點臘戍、畹町等地被日軍相繼攻占,俞飛鵬親抵畹町主持撤退事宜,但大量物資來不及轉運,只能下令燒毀。至5月5日惠通橋被炸斷,滇緬公路上的運輸基本中斷。之后,俞飛鵬調回重慶,中緬運輸總局撤銷,成立新的滇緬公路運輸局,但滇緬公路的交通線直至1945年1月畹町收復才得到恢復。
任潤田(1900—?),河北大名縣人,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1939年5月,國民政府軍政部將編制不一的運輸主力部隊統一整編為輜重汽車兵團或直轄大隊,任潤田任位于湖南邵陽的輜重汽車兵1團團長。1941年11月,中緬運輸總局成立后,任潤田任昆明總站總管。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后,滇緬公路被切斷,任潤田調任川滇公路線區司令,司令部設在云南曲靖。抗戰勝利后因病去世。
緬北反攻時期中國駐印軍中的黃埔師生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后,新38師和新22師轉移到印度休整,由美國方面的軍事將領對他們進行整訓。因整訓地點在印度,因此這些部隊被統稱為中國駐印軍。新22師(師長廖耀湘)、新38師(師長孫立人)和后來由國內調到印度參加整訓的新30師(師長胡素)組成新1軍,鄭洞國任軍長。1944年8月,攻下密支那后,已是雨季,中國駐印軍開始就地休整,并完成擴編。原有的新1軍擴編為兩個軍:新編第1軍(軍長孫立人)轄新編第38師(師長李鴻)、新編第30師(師長唐守治);新編第6軍(軍長廖耀湘),轄新編第22師(師長李濤)、第14師(師長龍天武)、第50師(師長潘裕昆)。10月,緬北雨季結束,休整完畢的中國駐印軍繼續反攻作戰。至1945年初克復芒市、遮放等地,中印公路全線通車,中國駐印軍、滇西駐軍和盟軍勝利會師,緬北反攻作戰取得勝利。
鄭洞國(1903—1991),字桂庭,湖南石門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參加過東征、北伐戰爭。抗戰時期參加過長城古北口戰役、徐州會戰、昆侖關戰役、棗宜會戰等,戰功赫赫。1943年擔任中國駐印軍新1軍軍長,后升為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指揮部隊開展緬北反攻戰役。在攻克密支那的戰役中,鄭洞國指揮部隊以對壕作業向前推進,與日軍爭奪一路一屋,終于徹底打退了密支那的日軍。攻克密支那后,鄭洞國指揮部隊克復八莫、南坎等地,并于1945年1月與中國滇西遠征軍會師于芒友,打通中印公路。后又率部繼續作戰,收復臘戍、皎梅等地,至此緬北作戰基本結束。
胡素(1899—1978),字白凡,江西清江縣(現樟樹市)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參加過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1944年春任新編第30師師長加入中國駐印軍,參加反攻作戰。5月率部參加密支那戰役,根據戰場形勢和環境制定了“坑道戰”作戰方法,成功打破僵局,促使勝利的天平向盟軍傾斜。1944年7月晉升為新編第1軍副軍長。
潘裕昆(1906—1982),字孔希,湖南瀏陽人。1925年考入黃埔第4期。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率部在仁安羌地區解救過英國軍隊,得到英國皇室嘉獎。1944年率部參加緬北反攻作戰,后任第50師師長,率部攻克緬北重鎮密支那。1945年奉命到香港負責接受日軍投降。
唐守治(1907—1975),字浩泉,湖南零陵縣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參加過淞滬會戰。1941年任新38師副師長,后率軍入印度整訓。1944年繼胡素接任新30師師長,率部參加克復南坎、攻占臘戍等戰役,直到中國遠征軍最后勝利。
李鴻(1904—1988),字健飛,湖南湘陰縣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1942年任新編第38師114團團長,率部參加仁安羌戰役,后率部入印度整訓。1944年擢升為新38師師長,12月率部攻克緬北水陸交通樞紐八莫,受到英國政府和盟軍嘉獎,將八莫市區一條馬路命名為“李鴻路”。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駐滇遠征軍在芒友會師,李鴻擔任會師慶典指揮官,爾后率部參加克復臘戍的戰斗。6月率部回國,赴廣州負責接受日軍投降事宜。
龍天武(1906—1983),湖南石門縣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抗戰爆發后先后參加了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1944年任第14師師長,參加緬北反攻作戰。第14師在此次作戰中擔任總預備隊,同時以一部擔任側翼掩護及警戒任務。12月中旬,第14師與新22師一道奉調回國參戰。
李濤(1901—1957),湖南邵陽人。1926年底考入黃埔軍校第6期。抗戰爆發后參加過南京保衛戰、昆侖關戰役等。1944年下半年緬北反攻作戰時期升任新22師師長,后率部渡過伊洛瓦底江,參加進攻瑞姑、南坎等地的戰斗,并奉命截擊由臘戍方面的來援之敵。12月中旬,新22師奉調回國參戰。
滇西反攻時期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師生
中國駐印軍發動緬北反攻作戰之際,集結在滇西地區整訓的中國遠征軍也計劃著反攻作戰。中美兩國元首經過多次磋商,決定滇西的中國遠征軍部隊于1944年5月按照擬定的作戰計劃開始反攻作戰。
滇西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負責指揮的主要有第11集團軍與第20集團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杰)下轄第2、第6、第71軍及軍直屬部隊。其中,第2軍(軍長王凌云)轄第9、新33和第76師,第6軍(軍長由黃杰兼任)轄預備第2師和新39師。第71軍(軍長鐘彬)轄第87、88師和新28師。第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下轄第53、54兩軍。第53軍(軍長周福成)轄第116、130師。第54軍(軍長由方天兼任)轄第14、50、198師。1944年4月,第14、50師空運印度,第11集團軍直轄的第36師撥歸第54軍。此次滇西反攻作戰參戰部隊眾多,在此簡要對參戰部隊軍長級以上(含軍長)黃埔師生作一概述。
宋希濂(1907—1993),字蔭國,湖南湘鄉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等。1941年,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后撤時,率部馳援遠征軍,成功阻擊日軍于惠通橋畔。1944年5月,為策應遠征軍反攻,指揮第11集團軍強渡怒江,先后攻克平戛、芒市等戰略要地,為第二次入緬作戰打通了交通要道。
黃杰(1902—1995),字達云,湖南長沙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先后參加過北伐戰爭、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1943年中國遠征軍重組,出任第11集團軍副軍長兼第6軍軍長。1944年率部到保山強渡怒江參加反攻作戰,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組織對龍陵的第三次圍攻作戰,根據戰場形勢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奪回了龍陵這個戰略要地,奠定了中國遠征軍反攻勝利的基礎。
霍揆彰(1901—1953),字嵩山,湖南酃縣(今屬湖南衡陽)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1942年,升任第20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滇西反攻開始,第20集團軍率先強渡怒江,向騰沖的日軍發起攻擊。騰沖一役,霍揆彰指揮部隊采取穿插與重點圍攻的作戰戰術,將據守騰沖的日軍全部消滅,獲南京國民政府和美國盟軍雙重嘉獎。
方天(1902—1991):字天逸,江西贛縣人,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參加過長沙會戰、宜昌保衛戰等。1944年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54軍軍長,5月率部參加滇西反攻作戰。其間,指揮第54軍主力部隊在栗柴壩至雙虹橋之間渡過怒江后,沿冷水溝至北齋公房一線與日軍展開激戰,經一個月血戰,6月將日軍殘部壓縮至騰沖。54軍之后連續攻克飛鳳山、寶鳳山,并協同其他部隊與騰沖日軍激戰,直至收復騰沖。
鐘彬(1900—1949),字中兵,廣東興寧縣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1942年任第71軍軍長,參加中國遠征軍,隸屬第11集團軍,負責怒江東岸的防守任務。1944年滇西反攻作戰期間,率部向龍陵、松山等地進攻,多次打退日軍對龍陵的馳援,最終成功收復龍陵。
史宏烈(1903—1970),字劍峰,江西南昌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1944年9月接替黃杰任第6軍軍長,率部從龍陵出發,沿滇緬公路向芒市、畹町等地進攻,至1945年1月收復畹町,將日軍徹底逐出中國西南國門。
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作戰,從軍隊指揮人員構成來看,大多數都是黃埔軍校師生。同時,負責滇緬公路物資運輸、后援補給的相關機構官員也大多是黃埔軍校師生。他們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用行動生動詮釋了黃埔精神,為爭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