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胞的抗日史
日期:2025-08-25 10:12:00
來源:
作者:
字號:【小】【中】【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日本占領臺灣期間(1895-1945年),臺灣同胞從未屈服,通過武裝起義、文化抵抗、政治斗爭等多種形式展開長期抗爭。
武裝起義(1895-1931年):暴力抗爭
《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民眾早期自發組織武裝力量,以“捍衛中華國土”為目標,掀起反割臺斗爭,主要特點是以傳統士紳和農民為主力,以“反割臺”“恢復中華”為旗幟,但因裝備落后、缺乏統一指揮而失敗。據不完全統計,僅1897—1900年的3年中,就發生義民抗日事件達8258件,打死打傷日本人2124人。日本政府不得不在3年時間內三易臺灣總督,甚至提出“臺灣賣卻論”的主張。后來,隨著祖國大陸的民族民主革命風起云涌,尤其在辛亥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臺灣又爆發了多次抗日武裝起義。
1895年乙未戰爭:以丘逢甲、劉永福為首的清軍殘部與臺灣義勇軍(如徐驤、姜紹祖等)在新竹、臺中、臺南等地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最終因寡不敵眾失敗,但展現了臺灣民眾“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的決心。
1907年北埔事件:蔡清琳聯合泰雅人反抗,高呼“驅逐日人,恢復臺灣”。
1914年日本軍隊和警察攻打太魯閣的臺灣少數民族泰雅人,激戰3個月,泰雅人悲壯地失敗。
1915年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余清芳率民眾起義,以“大明慈悲國”名義號召反日,遭血腥鎮壓,超3000人遇害,是日據時期規模最大的武裝反抗。
1930年霧社事件:賽德克人領袖莫那魯道因不滿日本警察壓迫,率族人突襲日警據點,殺死日本軍警134人,起義持續兩個多月,震驚日本朝野。日軍以毒氣彈鎮壓,500多人被捕,600多名族人戰死或自殺,史稱“霧社事件”。
文化抗日(上世紀20-30年代):以文為媒的“非暴力抵抗”
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用漢語、篡改歷史。臺灣知識分子把抗爭的戰場轉向文化領域,以筆為刃守護民族認同。
創辦刊物:1920年林獻堂等人創辦《臺灣民報》,以白話文傳播中華文化,批判殖民統治。
反對皇民化運動:反對公學校日語強制教育,要求開設漢文課程;民間私塾秘密教授漢語、國學,延續中華文化命脈;拒絕改日本姓氏、參拜神社,民間以“拜媽祖、讀漢書”暗中抵抗文化同化。
成立臺灣文化協會(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吳海水等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演講、展覽,喚醒民族意識,成員涵蓋知識分子、農民、工人。
政治與社會運動(上世紀20-30年代):組織化抗爭
受五四運動和世界民族自決思潮影響,臺灣知識分子發起政治請愿與社會改革。
議會設置請愿運動:臺灣議會設置請愿運動是臺灣日據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要求在臺灣單獨設置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查權的“臺灣議會”,從1921年到1934年,林獻堂、蔡培火等共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請愿15次,雖未成功,但凝聚了反殖民力量。
農民與工人運動:1925年成立農民組合,領袖簡吉、趙港組織減租斗爭,反對日本財閥兼并土地;1928年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領導高雄鐵工廠罷工等,爭取勞工權益。
參與祖國抗戰(1931-1945年):全面斗爭
抗戰爆發后,臺灣與祖國大陸抗日力量聯動,形成“地上+地下、臺灣+祖國大陸”的全面抗日格局。
臺灣地下活動:秘密組織如“臺灣革命同盟會”(抗日戰爭時期,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建立的抗日愛國政黨,以“集合一切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光復臺灣”為宗旨),散發反日傳單,搜集日軍情報。
赴祖國大陸參戰:如1939年2月22日,李友邦為隊長的臺灣義勇隊在浙江金華誓師成立,以“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為宗旨,轉戰各地,深入前線、敵后,是直接參加祖國抗戰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臺胞抗日隊伍;丘逢甲之子丘念臺組織“東區服務隊”,在廣東東江抗擊日軍。
日本殖民統治雖殘酷,但臺灣同胞秉承愛國主義的中華民族精神,與祖國大陸同胞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反抗侵略的壯麗篇章。這些抗爭史是中華民族反殖民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見證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濃于水的事實。
作者單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