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黃埔軍校同學會2012">

—— 紀念宋慶齡誕辰120周年
宋慶齡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斗士,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革命伴侶,她的一生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與共產黨人共同創建的革命軍校,它直接影響并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寫下了國共兩黨精誠合作的光輝篇章。宋慶齡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期,為創建黃埔軍校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傾力協助革命工作 參與醞釀創建軍校構想
在孫中山創建軍校的革命教育理念萌芽階段,宋慶齡一直追隨和守護著孫中山,協助先生捍衛共和的斗爭,不懈探尋著中國革命的前途。
宋慶齡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親密的得力助手。宋慶齡與孫中山先生于1915年結為革命伴侶,從此將自己的生命同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她追隨孫中山參與了其后革命活動中的所有重大行動,參與起草了許多具有歷史性影響的電文、宣言,出色地擔負起整理文件、處理函電等繁重的日常工作。她協助孫中山起草《第二次討袁宣言》,一路跟隨討袁反段、護國護法,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孫中山著述《建國方略》時,宋慶齡擔當資料員、抄稿員和翻譯,給予了重要幫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宋慶齡加緊學習俄文和德文,與朱執信幫助孫中山起草了致列寧和蘇維埃的電文,表達了孫中山“愿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的意愿。
宋慶齡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置個人生死于不顧,全力保衛孫中山先生的安全。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時,面對叛軍進逼的危機時刻,宋慶齡堅持先送孫中山先生撤離,自己毅然留下牽制叛軍,她的一句“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表現出全心全意獻身革命的堅強意志和卓越膽識。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認識到,“依靠一派軍閥去打倒另一派軍閥是斷無成就的,在建軍問題上非尋找新的道路不可”。
宋慶齡參與了孫中山與共產國際代表的重要會談。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訪問了孫中山,提出了國民黨改組和創辦軍官學校的重要建議。經過反復思考和借鑒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后,孫中山終于明白了俄國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為有了革命軍隊做革命黨的后援”;中國革命因“只有革命黨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這為孫中山以后建立陸軍軍官學校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積極促成國共合作 協助軍校籌備工作
黃埔軍校的創建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她是國共兩黨合作的結果。宋慶齡支持孫中山給國民黨“輸入新鮮血液”的正確主張,積極參與謀略,輔佐孫中山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最終創建了黃埔軍校。
宋慶齡協助開展重要聯絡工作。孫中山和共產國際代表及中國共產黨代表舉行的一系列會議,宋慶齡都積極參加,熱情襄助。她參與孫中山先生同中國共產黨代表李大釗、蘇聯政府代表越飛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人的多次重要會談,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孫中山與越飛在多次會談的基礎上發表了聯合宣言,確立了“聯俄”政策,促進了“聯共”政策的發展。
宋慶齡堅決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內部對三大政策的質疑聲很多,國民黨右派以公開退黨示威,真正擁護的只有宋慶齡和廖仲愷、朱執信等少數人。國民黨內部很多老同志頻頻游說宋慶齡,希望她勸說孫中山放棄主張,但都遭到她堅決拒絕。在孫中山顧慮重重的時候,宋慶齡與他進行積極探討,不斷排除顧慮,堅定了孫中山先生制定三大政策的決心。
宋慶齡協助完成國民黨改組的準備工作,促成國共合作的最終達成。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專門討論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真誠幫助下,宋慶齡幫助孫中山很快完成了國民黨改組的一切準備工作。1924年1月20日,孫中山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促進和加速了黃埔軍校的籌建。
三、親臨開學典禮 關心救護黃埔師生
宋慶齡和孫中山先生一樣,對黃埔軍校寄予厚望,傾注了心血。先生逝世之后,宋慶齡秉承先生遺志,關心支持“愛國、革命”的黃埔師生,堅決捍衛新三民主義、執行三大政策。
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參加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和多次視察工作。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主持了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宋慶齡陪同孫中山登上主席臺。孫中山的致辭中對軍校學生提出了殷切希望,強調開辦軍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要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軍校成立后不久,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到軍校視察第一期學生訓練情況,鼓舞士氣。在孫中山的正確領導和國共兩黨同志的團結合作下,學生軍迅速成長,士氣高漲,獲得第一次東征的勝利。此時,身患重病的孫中山帶著“革命尚未成功”的遺憾在北京逝世了。
宋慶齡在孫中山逝世后,繼續堅持三大政策,維護國共合作。繼承孫中山革命遺志的黃埔師生,以最短的時間平定東江,統一兩廣,出師北伐,創造了武裝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鼎盛局面。宋慶齡在北伐中參與發起了北伐紅十字會,組織前方救護隊和后方醫院,救護了許多英勇奮戰的黃埔師生,成為鞏固和發展北伐戰爭勝利成果的重要保證。
一部黃埔軍校史,也是堅持還是背離孫中山倡導的黃埔精神的歷史。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宋慶齡毅然同國民黨反動派決裂。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國大地的危急關頭,宋慶齡挺身而出,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支持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策。她耐心說服國民黨上層人士聯共抗日,主動為國共兩黨再度合作接觸穿針引線。廣大黃埔師生毅然奔赴戰場,屢建戰功,為國家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勛。
四、秉承先生遺愿 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統一而努力奮斗。”創立黃埔軍校的初衷,便是建立革命的軍隊,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實現中國的統一。祖國統一是孫中山先生的遺愿,也是宋慶齡畢生的不懈追求。
宋慶齡多次闡明維護國家主權立場,呼吁海內外同胞共同致力于祖國統一大業。1955年,周恩來同志在萬隆會議上闡明實現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宋慶齡率先表示贊同支持。1955年,她在紀念廖仲愷先生逝世3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熱情歌頌為國共合作、祖國統一獻身的廖仲愷先生,特別以黃埔軍校為例,闡明他通過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和國民黨代表鄧演達等的努力而使校內的政治和教育工作“獲得很大成就”,在短短的時期內培養出許多革命戰士。她認為:“單講這一點,廖仲愷先生對革命的貢獻就很大。”宋慶齡的這一講話在海峽兩岸引起強烈反響。1979年國慶前夕,她在《人民意志是不可戰勝》一文中深情地寫道:“在舉國歡慶祖國偉大節日的時刻,我不能不想念臺灣的骨肉同胞。三十年了,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業還沒有完成,哪一個中國人不應感到身有責任呢?”她真誠呼吁:“我們殷切期望臺灣同胞能同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來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革命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偉大的祖國早日實現統一、共同發展四個現代化的建國大業而做出應有的貢獻。”她總是以肺腑之言號召和動員大家,潤物無聲地化解歷史積怨,團結廣大海內外同胞共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宋慶齡為黃埔軍校創建作出的歷史貢獻,不僅載入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史冊,也為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祖國統一增添了無窮動力。從黃埔軍校遷往祖國寶島臺灣至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祖國尚未統一,同學還需努力”已成為海內外黃埔校友一致的呼聲。如今,黨的十八大勾畫了祖國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宏偉藍圖。宋慶齡一生孜孜以求的事業,前所未有地展現出光明前景。相信只要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繼承和發揚宋慶齡的崇高理想和革命風范,必將以滔滔之勢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歷史洪流奔涌向前,并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夢想。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