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黃埔軍校同學會2012">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分隔360多年后首次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這一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見證了兩岸同根同源,折射了同胞悲歡離合,“山水合璧”激蕩起兩岸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懷。而山西朔州馬邑博物館內,北魏千佛石塔只有孤零零的塔剎,塔身卻遠在臺灣臺北歷史博物館,身首分離半個多世紀。這一中國石雕黃金時代的代表作,相隔于海峽兩岸,見證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訴說著兩岸分離的愁怨。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之間隔離了數十年,但兩岸同胞之間的骨肉親情、天然的血緣紐帶從未割斷。中共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關愛信賴”,呼吁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兩岸一家人,同胞情誼深。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首先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大陸和臺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國家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被譽為“有節操的臺灣史作者”、“富民族大義的學者”的連橫先生1918年完成《臺灣通史》,不僅結束了臺灣三百年無史的歷史,更昭示他的同胞“臺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當前,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要依靠兩岸同胞共同推進兩岸關系,共同享有發展成果。中共十八大報告申明,凡是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自2008年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以來,在兩岸各界同胞的不懈努力下,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得以實現,兩岸民眾往來更加快捷便利;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實施,為兩岸經濟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兩岸人員往來規模不斷擴大,交流形式更加豐富,形成了兩岸全方位交流格局,共同家園“家”的氛圍愈益濃厚。
“蒼松含晚翠,玉樹發新枝。”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未中斷,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吳伯雄先生曾經形象地講過,“兩岸之間有兩座大橋,第一座是經濟合作,第二座是文化交流,經濟合作是手攜手的工作,文化交流是心連心的工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經濟利益,而且要加強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增強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認同,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一個大門分兩扇,進進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峽連兩岸,世世代代一條根。”兩岸一家人,共圓中國夢。兩岸同胞攜手奮斗,必將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作者為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