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3月,又到了草長鶯飛的時節。此時的臺北,冷冽的東北季風歇止了,春陽照暖,花開處處,大地一片欣欣向榮,正在踏青賞春的好時候。約三兩好友,游走四處,沐浴于春的氣息之中,不禁想起了4年前那同樣的春意濃濃。
4年前,也是在這樣萬物復蘇的季節,正思量著踏青好去處的我,承好友中桓將軍的引介,敬愛的老長官——理事長興國中將的榮邀,隨中華擎天協會參加了由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的“廣東文化交流參訪團”活動。從2013到2017年,居然已經跨過了4個年頭,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因為所感受的振奮之情影響至今,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刻忍不住將彼時場景再現。
從接到行程規劃起,就翻涌出激蕩的思潮!參觀黃埔軍校、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獻花致敬、參觀國父故居及偉人的各處紀念館……時光仿佛又回到少時的歷史讀本記憶里,又回到在軍校時期革命教育洗禮的生活……
其實,這種骨血情感一直都沒離開過。退休后,探親也去了,也暢游過許多的神州勝景。但總覺得那是斯人、斯事的個人滿足,缺乏一份大我的歷史情感填補!而此次廣州之行不同于往昔,半生戎馬,畢生志愿,不就是為了繼志承烈,光復中華?到如今,遲暮閑年了,此行能去革命的發祥地,向國父孫中山先生及革命先烈獻上馨香一瓣,也算得償一份崇敬的情感和心愿了!于是背起行囊,束裝就道。
怒潮黃埔
多年前記下了一幅國畫“木棉花”的作者題詞:
羊城多少木棉紅,
落入健兒肩背中。
負向中原建功去,
今花強放待英雄。
真是對黃埔先烈事功與犧牲的最佳詠贊!去廣州之前,已先從Google 地圖上搜尋了黃埔軍校原址的圖像,那坐落在珠江長洲島碼頭邊上,四進北向的古老瓦房就是了。狹隘的空間,憑江以守,可知當初建軍創校之艱難與局危了。
訪問團在雨中到達,館員熱忱的接待,詳盡的解說,我們似乎已穿越時空,回到當年那氣貫山河的革命行列!校舍局促但教育充實,導覽員說,校長蔣介石每日垂詢學生課業與生活;師生生活清苦節儉但內務井然。“親愛精誠”的校訓鏤刻在壁,是師生獻身革命齊心一志的信約!看于右任為黃埔健兒書寫下的“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對聯。民初那個時代,外強覬覦中國,而軍閥各自為局,國勢危如累卵!有志青年響應國父革命救國的號召,抱定“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決心與豪情,加入黃埔,行圣潔的革命洗禮于此。畢業后秉持對三民主義的忠實信仰與團結,憑借了生活與戰斗訓練相結合的素質與擔當。從這區區的角隅之地北向中原,創就了掃除軍閥、統一中國和抵御外侮的煌煌偉業。黃埔史跡館里泛黃的照片,血淚斑斑,是國民革命軍的奮斗史,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史。
有黃埔在,就有國家在。記得當年蔣校長勖勉我們軍校學生的話:“國家是你,你是國家!”是對黃埔子弟多么莊嚴的期許與勵志!是的,我們的校訓與責任將永志不忘。參訪這一天,我們在黃埔英烈館里齊唱校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黃埔的兄弟兒女們,莫忘了,長洲島上黃埔白色的校墻上一直寫著總理的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花崗雨祭
清明時節雨紛紛,暮色中黃花崗凄風斜雨,更增添我們遠來謁祭的哀思,我們整容肅立,理事長陳中將獻花致祭,祈求烈士英靈庇佑中華。遠處傳來隆隆的雷聲,依稀是先烈們當年雷霆萬鈞的革命呼號!
先烈之血,主義之花。他們曾經以頭顱鮮血喚醒國魂!但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里有七十二烈士的國殤?佇立在烈士靈前的我們有一份難言的愧赧,他們未竟的遺志我們完成了么?而我們傳承予下一代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又是什么?看著墓圍上一朵朵悼念的白紙花,在雨水中慢慢地化成一抹沁入土中的護花春泥,心更緊了。雨水濕了衣鞋,糊了雙眼,斯景斯情,烈士們的不朽精神,給遠來悼念的我們啟引了什么?夜幕已降,雨,下得更大了。
偉人的故居
以中山市翠亨村或嶺南廣東紀念孫中山先生委實太小。擎天協會參訪團此次廣州行,去了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州市中山紀念堂(原總統府舊址),后又來到偉人的誕生地——香山縣翠亨村,“天下為公”的巨大照壁告訴我們,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的畢生宏愿與貢獻!
進得村來,一幢磚紅色洋樓巍然聳立,是國父自檀香山學成回鄉后親手設計建造的,“一椽得所,無桂安居”的門聯,是國父親書的鄉情寫照,也是中山先生立志救國的偉圖隱現。“椽”乃屋頂承瓦之圓木也,梁木如國家政府,要堅實平穩,則家庭、國族才能安居樂業。但封建的中國一直缺乏“天下為公”的政治思想和發展途徑。
先生的努力開始了,二樓南側的斗室里,常與好友陳少白等暢論國事;昏黃的油燈下,國父埋首于上李鴻章書,揭示了國家富強之本不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者,乃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他還指出了中國社會“士農工商”各個階層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堪稱國家發展的濫觴。但清廷的腐舊與思想禁錮已入膏肓,難聽錚言了!
游京歸來,中山先生體悟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中國。于是“寸室神州,擘畫錦繡中華”的偉業于焉展開。書房圓桌上陸浩東烈士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革命運動樹起了光榮的旗幟,國父的建國藍圖也在此醞釀成熟。
國父故居旁的孫中山紀念館里陳列了豐富的偉人文物,瀏覽時每進一步,都像是拖曳著沉重的歷史。偌大的一個古老中國,得從表面與人心一同重新打造。他就這樣積勞成疾,終究將生命都給了國家!“和平、奮斗、救中國”的遺言仿佛依舊在展廳與歷史中回蕩!
展廳中央神州版圖的模型上,顯示著國父實業計劃的各項建設已逐步在兩岸實現。說明了偉人建國利民的宏圖,早已透過中外歷史的長廊構畫完成——為國家爭自由平等獨立、為政治訂民主制度、為國富民生籌劃藍圖。而凡我中華民族無分畛域黨派,皆應團結努力共同達成。今天大陸一再談當年的國共合作,仍尊稱國父為“革命的先行者”,就顯示出若無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就沒有后來共產黨發育的土壤與種子。而憑借了孫中山先生的實業計劃為建設藍圖,大陸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才可以快速發展出今日傲然的經濟實力,以大國崛起之姿立足國際舞臺。
孫中山先生的智慧與貢獻是屬于中國歷史與全人類的,所以要以歷史的高度來紀念這位偉人。我們欣見大陸將以“翠亨新區”的大規劃,來建設中山新貌。但中華兒女大步走向海洋,迎向世界的時候,不要忘了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遺訓。我看到廣州推出的“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精神建設標語,正是體認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所做出的具體實踐,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