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鷹翱長空英名傳飛將——記抗日航空烈士楊一楚
楊一楚,一個不太為人知的名字,抗戰期間,他駕駛戰機奮戰藍天、血灑長空。2018年7月18日,楊一楚烈士繼子楊定平、侄孫楊小紅到岳陽縣新墻河抗戰史實陳列室捐獻烈士生前用過的一條軍毯,我作為新墻河抗戰文化研究學會會長,應邀參加捐獻儀式,楊一楚這個名字開始留在我心中。
《藍天碧血揚國威》——中國空軍抗戰史料一書中第260頁這樣介紹:“楊烈士一楚,湖南岳陽縣人,生于中華民國三年(1914)三月八日。在中央航空學校第6期畢業。歷任中央航校教官,空軍第3大隊第7隊、空軍第9大隊第26隊、空軍第4大隊第22隊隊員,航委會軍官附員,空軍軍士學校教育副官兼飛行教官等職,升至中尉本級。二十九年(1940)三月二十六日,烈士在四川成都駕E-15型7104號機殉職。”
秉承慈母救國志,品學兼優入岳云
楊定平告訴我們,父親出生在岳陽縣十步橋,原名楊克桓。楊一楚的祖父楊觀圭先后生有四子三女,四子均加入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楊一楚的父親是家中次子,名叫楊成源,畢業于北洋法政大學堂,任湖南高等審判廳審判官。母親曹何清1914年生下楊一楚,后來在東北知名愛國人士的影響下參加了“東北民眾救國請愿團”去南京請求出兵抗日,行前給楊一楚寄來一封信和外祖父、姨父母及父母合照的舊相片一張,囑咐他長大后要照顧妹妹。
母親的行動和來信對楊一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參加了“岳陽學生聯合救國會”,積極參與宣傳抗日救國,抵制日貨等活動。1932年2月,他更名楊一楚,考取了岳云中學高13班。1934年秋季,他與同班同學蘇本誠一道考入了中央航校第6期。
矢志抗日時把劍,喋血長空御倭奴
楊一楚一到航校,便寫信和家里解釋“一楚”二字的由來。他說《史記·項羽本紀》上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的典故,湖南古為楚地,他以“一楚”為名是激勵自己矢志抗日的意思。隨信還寄來一張四寸半身相片,反面自題《投筆從戎》七絕一首:“沉淪只是飄零跡,弱冠唯留馬足塵。午夜夢驚時把劍,未成仁處一身貧。”
1937年上半年,華北局勢日益緊張,北平城危若累卵,楊一楚所在的中央航校第6期不得不提前在5月畢業。畢業時,航校組織學生駕機在莧橋機場進行表演,楊一楚榮獲第一名,獲獎瑞士鍍金懷表一塊。因畢業考試成績為全校第一名,楊一楚被學校留校當教官。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楊一楚強烈要求上前線殺敵,被航校分配至空軍第3大隊第7隊,參加對日空中作戰。
當時,弱小的中國空軍擁有的飛機數量少且性能差,飛行員的飛行技術也不高。即便如此,當面對裝備、人數、技術占絕對優勢的日本空中強盜時,中國空軍毫不怯戰,創造了許多光輝的戰例。但隨著傷亡的增加,中國空軍擁有的飛機與飛行員越戰越少,楊一楚所在大隊也不得不先后與其他大隊合編。
1938年2月18日,中國空軍駐漢口、孝感的第4驅逐機大隊所屬3個中隊,其中包括楊一楚所在的22隊,在武漢的蒼穹與日機展開激烈空戰。敵轟炸機12架在驅逐機26架掩護下襲擊武漢。楊一楚和戰友相互掩護配合,擊落敵機兩架。
6月,楊一楚隨隊在江西九江上空迎戰日機,擊落日機一架,榮立戰功。戰斗結束后,他隨信寄給胞妹楊宜春四寸照片一張,照片中,被擊落的日機機翼上有一個顯眼的白色太陽圖徽,信中還提到他因作戰有功升任小隊長,率3架戰斗機作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哪里有中國空軍,哪里就是鬼子的地獄。此后,楊一楚又隨隊先后參加了武漢、宜昌、韶關等地的空戰。1938年12月,他被調回空軍學校任教育副官兼飛行教官,負責培訓新飛行員,并從少尉晉升為中尉軍銜。
1939年初,為保衛中國戰時陪都重慶,楊一楚、龔業悌隨部隊來到了重慶。5月3日中午1時17分,成群的敵機從東北方向飛臨重慶市區進行轟炸。這時,天空中出現37架中國空軍戰斗機,楊一楚、龔業悌和他的戰友們一道向侵略者發起攻擊。
1940年3月26日,日機又來轟炸重慶,楊一楚駕駛E-15型7104號飛機升空作戰,不幸血染長空、英勇殉國,年僅26歲,尚未結婚。
善舞刀尖嘯蒼彎,飛行日記展雄姿
作為一名中央航校畢業的飛行員,不僅要能駕機鷹擊長空滅倭寇,還要有組裝、調試和試飛的本領。楊一楚與他的戰友個個都是這樣的行家里手。
1938年10月底,國民政府購買的第二批100架E-15戰斗機陸續運到新疆哈密。于是,空軍挑選一批飛行人員去接取飛機。這批人員共計15人,都來自空軍第4大隊,個個身經百戰、技術熟練,楊一楚就是其中一員。
飛機在哈密機場裝配完成后,由15名接機人員負責逐架試飛,試飛成功后才能飛往蘭州。飛機從哈密起飛,先到安西落地加油,然后飛往酒泉,次日晨起飛到武威加油,最后飛抵目的地蘭州。休息兩天后,飛行員又去哈密飛回一批,每人這樣來回至少要飛6-7架飛機。
空軍中,人們都說試飛員是最勇敢的人。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所擔負的任務是最危險的。楊一楚和他的戰友就像踩在刀尖上的舞者,隨時會有意外發生,甚至有些試飛員為此犧牲。
2011年,楊一楚的侄孫楊光通過網絡搜索到《抗戰飛行日記》一書。書中披露了龔業悌的日記,他在日記中真實詳細記錄了自己1937年至1938年在中國空軍第4大隊當飛行員時的空戰、飛行等經歷。
幸運的是,楊氏家族還在《抗戰飛行日記》中找到了楊一楚的兩張照片:一張是1938年3月9日,楊一楚和龔業悌在參加武漢保衛戰時與龔業悌弟弟、妹妹在漢口中山公園的合影;
另一張是1939年春,楊一楚與龔業悌在成都太平機場合影,兩個人英姿颯爽,意氣風發。這兩張照片是楊家目前唯一能找到的楊一楚的照片資料,對他們來講彌足珍貴。
長歌當哭憶英雄,銘記歷史衛和平
楊一楚壯烈殉國的消息傳到母校岳云中學后,校長何炳麟率全校師生集體默哀,沉痛悼念,并號召全校師生學習烈士英勇殺敵的大無畏精神,抗日救國。國民政府追認他為中國空軍烈士,將他葬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原岳云中學高中第11班學生、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李銳在《紀念何炳麟先生》回憶文章中寫道:“高13班的楊一楚,抗戰時期為飛行員,1941(應為1940)年重慶空戰時,打下3架日機后追至宜昌,因油盡撞敵機同毀,壯烈殉國。”他還將賀綠汀與楊一楚稱為岳云一文一武兩位杰出的校友。1988年4月23日,《中國教育》亦刊文稱楊一楚為抗日英雄。1995年,在南京鐘山北麓豎立了“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面鐫刻了自一·二八淞滬抗戰至1945年9月之間英勇犧牲的中國、蘇聯、美國等數千名抗日航空烈士名錄,楊一楚烈士也位列其中。
1957年,楊一楚妹妹楊宜春將兒子張定平過繼給楊一楚當兒子,改姓名為楊定平。楊一楚的遺物也一直由楊宜春保管,直到1964年,楊宜春才將這些遺物交給楊定平保管,其中就包括一條軍毯。毯子是當年蘇聯援助中國空軍的,呢子面料,表面有黃、黑、棕色條紋,長220厘米,寬180厘米,重約2.73公斤。楊定平說母親保管軍毯23年,到2018年為止,自己也保管了54年。
2018年7月,楊定平一家決定將楊一楚烈士遺物捐獻給岳陽縣新墻河抗戰史實陳列室。楊定平表示:“軍用毛毯是烈士唯一保存完好的物品,將遺物捐獻,主要是想激勵后人要有愛國情懷,當民族遭遇到外敵侵犯時,大家要像先烈一樣奮起參與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我們的民族。”
2015年9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英名萬古傳飛將,正氣千秋壯國魂。楊一楚烈士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的英雄事跡和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