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傳統,發揚黃埔精神,發揮全媒體優勢,促進祖國統一
大家好!我是來自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凱雷,我從事對臺、涉港報道20年,作為一個媒體人,我也是黃埔后代,有幸與各位前輩、親屬共襄本次承前啟后的盛會,今天站在黃埔論壇發言席上, 我發言的題目是《傳承紅色傳統,發揚黃埔精神,發揮全媒體優勢,促進祖國統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百年風雨,百年歷程。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創辦起來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回顧百年前,我的外曾祖父郗慎基參與創建陜西富平立誠中學擔任第一任校長,校名正是孫中山先生題寫,去年是立誠中學成立百年,當年培養出了習仲勛、胡景鐸、邵武軒等一批杰出人物。我的外祖父、外表祖父一個讀書報國,一個投筆從戎,外表祖父馬志超報考黃埔軍校第一期,我的祖父跟隨黃埔生劉志丹在陜甘寧邊區鬧革命,解放后擔任第一任合水縣委書記,殊途同歸,皆抗戰救國,矢志不渝。
正如立誠中學校歌所言:雪洗百年仇恥,收復舊有疆場。莫作白面書生,束在高閣上。”先輩無論是共產黨人、國民黨人,都是革命黨,先輩無論是創辦學校,還是黃埔征伐,有一點不變,就是不作白面書生,以筆為槍,投筆從戎,參與到愛國革命事業中來。今天,從1840年以來,百年的仇恥正是由中國共產黨徹底洗刷,從站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已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媒體人,不僅是自豪更有責任,不作白面書生,躬身入局,記錄歷史,記錄新時代,弘揚愛國、統一精神。
在推進和平統一進程中,媒體扮演著關鍵角色,如何在新時代發揮全媒體的作用,講好黃埔故事、講好兩岸統一的故事,這是媒體人的使命。在此,我匯報三點體會。
一, 正本清源,傳承紅色傳統,忠實記錄黃埔歷史、堅定弘揚黃埔精神。
重溫百年黨史,展望民族復興,中國共產黨正是孫中山開創的革命事業的最忠實繼承者,更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最忠實的傳承者。我參加兩會報道二十年,作為媒體人,實事求是根本,作為黃埔后代,正本清源是責任。我在“兩會”等重要場合,宣傳黃埔,亦介紹黃埔,有一次一位海內外知名的外籍專家談到黃埔,他認為這是國民黨的軍校,當我講到黃埔是國共合作的產物,他及其身邊的不少委員代表深表驚訝饒有興趣。
我也深深感到,歷史需要不斷宣講,這是一種責任。回顧黃埔軍校初建,很多共產黨員參與其中,他們中的很多人直接參與了黃埔軍一系列戰斗,表現突出,如陳賡、徐向前等,他們的努力直接促進了黃埔精神的形成。民族要復興,文化要傳承,國家要統一,更堅定了我們承繼黃埔前輩遺志,堅定弘揚黃埔精神,促進祖國統一。
在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支持下,黃埔親屬的幫助下,抗戰七十年,我們推出抗戰將領系列專訪。建黨百年,我們推出《百年精英說譜》、《共產黨員家風》系列專訪,采訪李大釗、葉挺、周恩來、徐向前、王震、耿飚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共產黨員的后代,其中不少前輩正是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員。抗戰七十年系列專訪,我們與兩岸四地海內外的學者、家屬共同組成編委會,我作為主編結集成書《致敬,不能忘記的老兵》,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列出浙江省弘揚革命精神的主題出版物,今年,我們正在編輯建黨百年專訪系列《紅色記憶》。
回顧五年來,近100人次的專訪,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兩個字“初心”。建黨百年,當我知道大灣區正在籌拍電影《奔向海陸豐》,我們訪問了徐小巖將軍,就聽到這兩個字。徐小巖將軍講到,當年徐向前從廣州起義到海陸豐紅色區域,父親和他的戰友們豎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大旗(紅四師),從紅軍成立的第一天起,敢于亮劍就是這支部隊的軍魂,愛國、擔當的“亮劍”就是初心;我們剛剛訪問周總理侄女周秉德,聽她講到“我們從小聽伯父教導,我們革命幾十年,隨時準備著犧牲,但是我們看到了新中國的建立,我們只是“革命隊伍中的幸存者”,我們不能忘了為新中國的建立而犧牲的千千萬萬烈士,因此我們沒有權利不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幸存者”的“權利”就是初心;我們訪問耿飆夫人趙蘭香與其子耿志遠,聽到趙蘭香老人再次講到回到老家慶陽時的著名的“耿飚之問”,這其中的道理“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正是我們正本清源尋訪的初心。這紅色初心不改,正是包括黃埔人在內海內外同胞共同弘揚的民族精神!
二, 加強交流,發揮全媒體作用,做好青少年工作,大力弘揚傳承傳統文化。
總書記最近講到,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也是對媒體的要求與期許。媒體通過怎樣的技術手段實現這“三力”,引發學界、業界的思考。最近北京市委機關刊物《前線》雜志邀請我做新媒體講座,我的題目是《山頂上看全媒體》,新時代是互聯網時代,也是報紙、電視、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多種媒介融合共生的全媒體時代。今年是建黨百年,明年的大事是舉辦冬奧,我也看到冬奧組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剛剛簽署的協議名為全媒體宣傳合作協議,從前有“乒乓外交”,今有“冬奧開門”,冬奧將是一場綜合國力和人類必將戰勝疫情的意志力的比拼,這標志著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全媒體的時代,全媒體的全方位的要求,是對中國每個媒體平臺,每個媒體人如何實現“內容為王”,提出的全方位專業性的要求。
同樣,在新時代“反‘獨’促統”事業中,在新時代弘揚黃埔精神時,做為一個從事香港報道,兩岸報道的“老兵”,這一要求是一把標尺,我們要創造性的發揮好全媒體的優勢特點,增進對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感召力,不斷增進專業水準提升公信力,講好黃埔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將著力從文化認同、后代傳承、香港橋梁三方面做好報道。
首先,中華文明與文化認同是根。傳統文化中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黃埔軍校創建之初更有著時代青年救亡圖存、愛國統一的豐富的精神資源,這是媒體工作者做好“‘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事業取之竭盡的天然寶庫。這十年來,我多次參加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黃埔論壇以及與臺灣青少年的交流活動,同時在報紙的報道工作中,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結識了更多的老中青臺灣各界新朋友,我深深體會到兩岸血脈、文化緊密相聯,而文化認同是最深的根。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張圖片,我見證了這一刻。三年前我參加黃埔軍校組織的黃埔親屬貴州行,我順手拍下這張:黃埔一期生徐會之之子,民革中央原副主席劉凡和臺灣黃埔婦女會長望熙美,短短幾句交談,一個電話打到湖北宜昌政協望蓉,幫她找到望家的親戚,望家的根,望家祠堂,在湖北宜昌,這讓臺灣同胞,讓我感動,感恩。黃埔軍校同學會不僅是一個機構,他是兩岸橋梁,不僅聯結海峽,更聯結歷史與未來。
這三年來,我一直有聯絡,見證了許許多多望家的后輩聯絡親友,認祖歸宗。臺灣疫情嚴峻,讓人揪心,但兩岸交流并沒有阻斷,我們通過互聯網保持著聯結,這里我希望臺灣當局能摒棄政治偏見,響應臺灣同胞訴求,兩岸聯手積極抗疫,等疫情結束后,期待望熙美女士,能回到宜昌,到老家走一走看一看。今天的黃埔論壇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們會把論壇的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傳遞給更多的黃埔親屬和臺灣的同胞。
三,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定反對“臺獨”,報道好新時代反“獨”促統的事業。
當1998年我開始報道兩岸關系時,我深切體會到臺灣同胞與大陸的血脈、文化相連,但我深深體會到臺灣當局的政客正在以“去中國化”、“法理臺獨”侵蝕這種血脈、文化聯系。2000年陳水扁上臺,試圖挑戰一中原則。當年8月香港文匯報采訪權威人士談一中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央的誠意震撼島內,令陳水扁沒有模糊、操縱、歪曲一個中國內涵的空間;當去年臺島政客“挾洋自重”、“以疫謀‘獨’”時,香港大公報獨家報道,《大陸擬定頑固“臺獨”分子清單,依據《反分裂國家法》 嚴厲制裁終身追責》,引起海內外強烈反響,“蛟龍憤怒、魚鱉驚慌”,中央盡最大誠意追求和平統一,但絕不容忍“臺獨”,我們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準確、權威傳遞中央的聲音,盡力做到島內同胞與中央的政策“零距離”,讓海內外同胞真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承繼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吊民伐罪,周發殷湯,當下所謂“臺獨”絕無空間,首惡必懲,民心所歸,反“獨”促統是海內外同胞共同的事業。
縱觀歷史與今天,黃埔人始終走在團結統一與反分裂的最前列。95年前,黃埔師生誓師北伐統一中國;去年“臺獨”挾洋自重最猖獗的時刻,兩岸黃埔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有責任將兩岸的黃埔的聲音如實客觀報道。去年中秋節我參加黃埔軍校同學會紀念活動時,黃埔一期陳賡大將之子、新任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陳知庶,黃埔后代、前臺陸軍司令退休上將陳廷寵,在北京與臺北共同發聲,直斥臺當局“搞臺獨”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共同呼吁在此危急時海內外炎黃子孫、黃埔人合力堅定反“獨”促統!
可以說,在臺海最關鍵的時刻,正是兩岸黃埔“司令”發出反分裂最強音。曾幾何時,臺灣當局刻意打壓兩岸黃埔交流,這在2016年臺灣黃埔退役將領到北京參加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慶祝大會時達到極致,蔡英文當局威脅剝奪俸金,禁止退將赴大陸交流。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全島,黃埔是和統旗幟,就是槍打 “出頭鳥”。這五年來,被白色恐怖籠罩的臺島一度人人噤聲,沒想到正是黃埔將領率先站出發聲,黃埔后代、前臺陸軍司令陳廷寵上將、前副司令吳斯懷齊發聲,大聲說出“我是中國人”!更直斥蔡當局搞“臺獨”,愧對炎黃子孫,黃埔子孫!
五千年歷史,迎來建黨百年, 正是國共合作鑄就革命的黃埔,站在2021新時代的歷史關口,黃埔軍校也將迎來歷史長河中的百年歲月。回望祖先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歷史,秦始皇由東向西統一中原,更北擊匈奴,南并百越;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將西域納入我版圖;而由南向北統一華夏,遠有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滅元,近有國共合作黃埔師生北伐翦除軍閥,而真正讓中國人在世界之林重新站起來是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
正如總書記所言,“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愛國、統一始終是黃埔精神的內核,金甌無缺更是兩岸每一個黃埔人、每一個中國人、海內外每一個炎黃子孫從歷史走來躬身入局的使命。作為一個記者,有幸參與并報道“一國兩制”的實踐;做為一個黃埔后代,有幸參與報道新時代反“獨”促統的事業,作為與會一員,今天有幸與各位專家、親屬一道來到這里,正是上海,正是嘉興南湖紅船上燃起“中共一大”的星星之火,相信這是一次回到初心之旅,更相信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經過這次難得的洗禮,將更加堅定我們弘揚黃埔精神,百年新征途再出發,為新時代“反‘獨’促統”竭力貢獻點滴力量,期待著民族復興、祖國統一之日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