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黃埔革命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華誕及黃埔軍校97周年紀念,今屆的黃埔論壇舉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黃埔軍校的創建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重要作用,我發言的題目是發揚黃埔革命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孫中山先生建立革命武裝的始由
孫中山先生在長達40年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深知欲取得國民革命的勝利,須喚起民眾、爭取同盟者和建立革命武裝。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11月,孫中山先生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895年籌劃廣州起義,因事泄失敗。1900年10月,孫中山先生在惠州領導舉行反清運動,因在無援軍、缺乏彈藥之下失敗。1905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以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為基礎成立了中國同盟會。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聯合其他黨派組成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先生在其所著《革命方略》中,首次提出建立國民軍,制定軍隊的編制、軍官的等級、軍餉、軍律等等。為后來建立革命武裝,作了思想和組織準備。然而,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迅猛發展,孫中山先生除了聯絡華僑、會黨,并沒有著手建立屬于自己的軍隊,而是利用未經改造的地方軍隊,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對這些渙散武裝進行說教,希望他們接受他的革命理想,了解“三民主義”。
1908年至1911年,孫中山吸取前幾次失敗的教訓,開始把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的希望寄托在清朝新軍身上,鼓動他們進行倒戈暴動,如1910年2月的廣州起義,1911年3月的“三·二九”起義等。由于這些新軍未能效忠革命也宣告失敗,直至4月27日爆發的黃花崗之役才使清廷驚恐。同年10月10日,以革命黨人吳祿貞﹙本人的先輩﹚、熊秉坤等人在新軍中宣傳革命道理,并打響起義第一槍,才促成了武昌首義成功。
武昌起義成功之后,由于當時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對鞏固革命政權認識不足,沒有對傾向革命的新軍和各省起義的武裝力量進行重組和整頓為己所用;而使革命政權落到陰謀復辟的袁世凱手中,以致在后來的“護法反袁”斗爭和十多年的革命奮斗中,使孫中山先生深深體會到革命黨人必須有自己的軍隊,他檢討以往的軍事實踐時說:“我們國民黨革命三四十年,從未指揮過自己的軍隊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著人家來打仗,一旦利害問題發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會造起反來。”
以俄為師建立黃埔軍校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孫中山先生帶來新的啟示和希望。1918年,孫中山先生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對十月革命的勝利表示欽佩,提出“愿中俄兩國團結共同奮斗”。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孫中山先生再次向蘇聯表示要向蘇聯學習的心愿,希望獲得私人接觸和通信聯系。因此,共產國際便派代表馬林來到中國,并由中國共產黨派出張太雷陪同,于同年12月到達桂林與孫中山先生舉行秘密會談,馬林向孫中山先生提出三項建議:改組國民黨,聯合社會各階層,尤其是聯合工農群眾;謀求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武裝。孫中山先生采納了這些建議,并將創建軍校提到議事日程。
1923年8月,孫中山先生委派以蔣介石、沈定一、張太雷、王登云等四人為代表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政治和黨務。在為期三個月的實地考察中,代表團參觀了蘇聯紅軍的軍事院校,了解了蘇聯紅軍實行的黨代表制度。代表團回國后,在上報中山先生的《游俄報告書》中提出:“為求國家強盛,必先統一中國;要統一中國,必先消滅軍閥;要消滅軍閥,必先建立軍隊;要建立軍隊,必先創辦軍校。”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孫中山先生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確定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為奮斗目標;改組了中國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創辦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同年1月24日,孫中山先生以大元帥名義下令,在廣州黃埔島籌建軍校,委派蔣介石、廖仲愷為建校籌備委員會正、副委員長。由于軍校所在地的原因故稱“黃埔軍校”
1924年6月16日,經孫中山先生命名的“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學,他聘請蘇聯加倫將軍為軍事顧問,任命廖仲愷為黨代表,任命蔣介石為校長,自兼軍校總理。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了著名的“開學演說”指出:“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干。有了這種好骨干,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這篇氣勢磅礴的演說,不僅體現了他勇于實踐的偉大革命家膽略,也顯示了他“以俄為師”的軍事思想趨向成熟的過程。在他偉大人格感召下,無數熱血青年從全國各地云集黃埔,團結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投考軍校,并以能考上黃埔為人生最大光榮。軍校不僅培育了能吃苦耐勞的男青年,而且招收了不少女學生,如巾幗英雄趙一曼、旅美作家謝冰瑩、聶榮臻元帥夫人張瑞華、徐向前元帥夫人黃杰都是黃埔六期精英。
黃埔軍校在孫中山先生的親自指導和關懷下,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采取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既善于做政治工作,又能指揮作戰的復合型人才。
在軍事教程方面,按照軍事學區分學科與術科,設立的兵種最初由單純的步兵科,逐步擴充到炮科、騎科、工科、憲兵、經理、通訊、交通、航空等多兵種。在教學實施中,廣泛參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和世界各國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注重課堂宣講、校場比武、野外演習三者有機結合,培養學生靈活用兵、身先士卒、以少勝多的指揮才能。
在政治教程方面,在以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主持下形成了一整套嶄新的制度,確立政治部黨代表在軍校中、革命軍中的主導地位,戰時政治宣傳的實施,都使黃埔獨具特色。
軍校嚴格進行軍事、政治訓練,建立鐵的紀律,形成“親愛精誠,團結合作,衛國愛民,不怕犧牲”的獨特校風。“黃埔精神”迅速培養出一支新型革命軍隊,在大革命時期為掃除反動軍閥及其封建勢力,起到了重要歷史作用。抗戰時期,國共兩黨黃埔師生再次攜手合作,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直至勝利,由黃埔師生統領的國民革命軍以及敵后抗日戰場的八路軍、新四軍是取得抗戰勝利的主力軍。
黃埔軍校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黃埔時期,南京時期,成都時期,鳳山時期,第一個時期共招收的6期學生2萬余人,連同后兩個時期招收的17期學生共約30萬人,臺灣鳳山時期招生期數和人數則早已超過此數,據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統計,招生總數已超過66期,畢業生達40多萬人。
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量的軍事、政治干部隊伍,在共產黨方面有五位元帥﹙聶榮臻、葉劍英、陳毅、徐向前、林彪﹚,三位大將都是出身黃埔,曾任紅軍將領、1949年后任上將、中將及中央部長等職務者在數百人以上。
傳承精神,促進統一
孫中山總理曾指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
1997年及1999年,香港和澳門先后回歸祖國的懷抱,洗刷了歷史恥辱,標志和平統一大業邁出重要的步伐,同時香港、澳門同胞真正當家作主,當地社會穩定、繁榮并發展,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具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們出席黃埔論壇的活動,就是要宣傳和發揚黃埔革命奮斗精神,海峽兩岸人民尤其是黃埔的學子及其親屬更應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拋棄前嫌,攜手共勉,繼承中山先生“和平、奮斗、救中國”的遺志和“親愛精誠”的黃埔校訓,為祖國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共同奮斗。
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作為辛亥革命參與者和黃埔軍校校友后裔為骨干的團體,以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為宗旨,成立以來一直致力宣揚“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所取得的成就,積極為促進兩岸多層次交流而努力,先后走訪了中共中央統戰部、民革中央、黃埔軍校同學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共河北省委統戰部、中共安徽省委統戰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黨史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廣東省委統戰部、民革廣東省委、江蘇省臺辦、南京中山陵、湖北省臺辦、武漢市臺辦、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客家電視臺、海峽交流基金會、新黨、中國統一聯盟、新同盟會、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吉林省朝鮮族自治州海外聯誼會、吉林省臺辦、吉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民革吉林省委會、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統戰部及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等機構并建立了友誼。2008年,與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共同在澳門舉辦了《孫中山先生與臺灣、南京資料巡回展》,2009年,與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南京孫中山紀念館、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共同舉辦了“中華韻、兩岸情”梅花攝影大展。自2007年始連續十三年在澳門舉辦了別開生面的以“民族心、中華情”為主題之海峽兩岸青少年征文演講比賽及夏令營活動,分別邀請來自黑龍江省、吉林省、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江西省、貴州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臺灣及澳門的青少年學生參加此項活動,該活動已成為一項具特色的品牌活動。今年亦將于7月下旬舉辦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民族心、中華情” 青少年征文演講比賽及夏令營,本會將繼續傳承先輩的革命奮斗精神、發揮自身的特色及優勢,利用澳門在兩岸交流的特殊平臺,廣交朋友,共同為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相信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能力、有智慧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見證此一光輝的日子到來!